材料需要打磨,所用的刻刀也要经常磨砺。因为每幅作品都需要用到数十种不同的刻刀来镌刻。凭借着多年机械加工的经验,辛泽荣也发明了多种体现刀工抑扬顿挫的原创刀具。“有圆刀、有方刀、还有三角刀……”辛泽荣取出放大镜,拿着一枚“银针”给我们看,“这是最细的圆刀,你仔细看,上面还有我打磨出的斜面呢。”
酝酿和打稿的过程总是最艰难的,辛泽荣说,刻起来都是先难后易,一气呵成,最难的就是想好要怎么去刻。“像这幅猛虎下山图,一共修改了3稿。尤其是皮毛的线条,我构思了很久,以求达到最生动的效果。”在镌刻的图案中,毛发其实是最难刻画的。要综合很多刀法,刻出不同的层次,才会有立体感。我们用放大镜看了看老虎的皮毛,在不同的光源之下,确实栩栩如生,立体生动,那种柔顺的皮毛质感浮现眼前。多变的方向,不同的笔触,背后凝结的是辛泽荣游刃有余的刀法和炉火纯青的技艺。
“锲金画创作是要耐得住寂寞的。”辛泽荣深有感触地说。“不到两平方尺的作品都要历时半年,像人物眉毛这样微小的细部都要刻一百多刀,一刀失误就可能前功尽弃,心不诚、神不静是难有好作品的。”
是“耐得住寂寞”,让辛泽荣厚积薄发。经典华丽的艺术设计加上一丝不苟的创作,使辛泽荣游走于铁笔银线间终有所成。在2008北京奥运会青岛奥帆中心举行的“中国民俗文化展”上,他的作品获得了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颁发的荣誉证书,其中作品“雄鹰”被国际残联主席克雷文爵士收藏,另外一幅“福娃带您好运来”则被收藏进了北京奥运博物馆。2013年年底,辛泽荣锲金画艺术技法被列为青岛城阳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项。目前,他创作的锲金画面积最大的为翻刻北宋名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该作品长4米,宽20厘米,前后共计雕刻100多万刀,历时近两年,刻画内容囊括了800多个人物,70多棵树,70多间房屋,还有26条船,最细微的地方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够看到。辛泽荣和锲金画让这幅“国宝”在现代展现新颜,有了一种独特的韵味。
从一名普通的机械加工工人,到后来痴迷于金属雕刻画的艺术家,多年的苦心钻研给了辛泽荣一双“化平庸为神奇”的双手。一块普普通通的金属板,经过他千雕万琢后成为艺术珍品。一幅幅妙趣横生的画卷,从他粗砺的双手间流出。就是这样,凭借着对艺术的不舍,辛泽荣一刻就是25年。
“只要眼睛能看得到,我就会继续刻下去,”辛泽荣说道。
相关热词搜索: 铁笔 锲金画上一篇:雷克萨斯全新,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