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杜仲一般分布在长江中游及南部各省,喜欢阳光充足、温和湿润的气候,在丘陵、平原均可种植。
往前走,视野开阔处则是范蠡湖,湖西北岸筑有水轩一座,即西施妆台,里边儿原有范蠡和西施塑像,现妆台北墙上仍有“范少伯祠”“浮碧”石匾二块,这也是为了纪念范蠡和西施。水轩旁边也种上了许多植物,仔细看是银杏和鸡爪槭。银杏被公认为是观赏绿化最理想的树种。在公园、园林、住宅小区、行道两旁、城市绿化栽植银杏,可谓“一劳永逸”。其次,在城市按一定比例种植银杏树,形成银杏林区、带,自然净化空气,减少大气层悬浮物含量,可以提高空气质量。鸡爪槭则属于落叶小乔木,一眼看过去比较低矮,其小枝细瘦。二者一高一矮,反而觉得趣味十足。鸡爪槭的叶形美观,入秋后转为鲜红色,色艳如花,灿烂如霞,为优良的观叶树种。无论栽植何处,无不引人入胜。种植于草坪、土丘、溪边、池畔和路隅、墙边、亭廊、山石间点缀,均十分得体,若以常绿树或白粉墙作背景衬托,尤感美丽多姿。
西施妆台北面墙中有“少伯祠”白玉石匾一块,系清光绪八年(1882)夏立,妆台东侧湖上有西施石雕像及“沉鱼”二字,寓意西施“沉鱼”之美貌。传说西施在河边浣纱,粉面桃花,相貌过人。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
范蠡湖多石刻,外墙上有明代车大任所书“放生池”,池郭所书“陶朱公里”等石碑。远处,西施妆台与金明教寺一径之隔,金明寺始建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明正统元年(1436)重建,当时有大殿三进、步廊十余间,其中湖天海月阁为嘉兴“五湖四海”之一。现尚存大殿一进,为硬山顶建筑,殿内陈列“传艺学绣”“西施梳妆”“留痕李”等三组雕像。以至于“西施范蠡泛舟五湖”的传说,也越来越可信了。清俞樾《春在堂集》载国朝无名氏述民记云:“康熙四十一年(1702),嘉兴开河,新桥下开出船一艘,深埋河底,不敢掘而止。”金明寺范蠡湖内亦有船一艘,半在城内,半在城外鸳鸯湖,相传是范大夫之舟。
妆台旁还有沉鱼轩,临水而居,长廊小屋,仿照了江南园林惯用的造园手法,轩为卷棚硬山屋顶,东西狭长也有三间,远望似一叶小舟。庭间植青翠潇洒的慈竹两丛,有花窗相映,有洞门相通。远处遥望,一片紫色绚烂,这个季节的紫藤开得正好!紫藤属豆科紫藤属,是一种落叶攀援缠绕性植物。其花紫色或深紫色,十分美丽。尤其在人造的亭子边上,紫色与绿色相互掩映,十分夺目。李白曾有诗云:“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但见一串串硕大的花穗垂挂枝头,紫中带蓝,灿若云霞,灰褐色的枝蔓如龙蛇般蜿蜒,难怪古往今来的画家都爱将紫藤作为花鸟画的好题材。沿着湖过紫藤花架,便是通越阁,这也是仿古建筑之一,落日余晖下的通越阁,显得风光无限。
往南走,不经意间走到了水杉林。水杉属落叶乔木,高可达35—41.5米,胸径达1.6—2.4米,这公园中的水杉与其他的植物最大的差异就在这高度了。水杉林如“鹤立鸡群”,高耸在侧,其树干通直挺拔,高大秀颀,树冠呈圆锥形,姿态优美,叶色翠绿秀丽,枝叶繁茂,入秋后叶色金黄,是著名的庭院观赏树。水杉常常被用于在公园、庭院、草坪、绿地中孤植、列植或群植;也可成片栽植營造风景林,并适配常绿地被植物;还可栽于建筑物前或用作行道树,效果均佳。走在这片林子中,时而抬头望望天际,云卷云舒,闭上眼睛呼吸到的都是树木与泥土的香气。
范蠡湖公园的绿化堪称一绝,如果在城市中累了倦了,便走到公园中,细细品味这美景。江南水乡,有园林有水岸,绿得让人心旷神怡。
相关热词搜索: 葱茏 绿意 公园 范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