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的东方文明之所以区别于西方文明,不仅仅体现在器具、服舆、制度方面风格迥异,更体现在精神层面上,中西方文明有着不同的思想内核。“儒释道”三教和玄学、理学就是东方文化的内核,就是华夏文明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讲,将洛阳比作东方的麦加城毫不为过。博物馆的展览要从实物方面反映思想史的内容比较困难,如果堆砌大量的文字和图片又显得非常枯燥。因此,“河洛文明”基本陈列采用了触摸屏、视频等现代化展示手段来表现儒、释、道、玄学、理学在洛阳的形成、发展及其对后世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这样既生动直观,又丰富了陈展形式,观众乐于接受,对洛阳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会有一个清晰而客观的认识。
三、專题陈列
新馆共有六个专题陈列,除石刻馆位于一楼外,其余皆位于二楼。如果说基本陈列是对河洛文明发展历程的宏观检视,那么六个专题陈列就是对“洛阳特色”的重点渲染。
石刻馆的展品分造像、碑碣墓志两大类。其中,石刻造像部分展出有东汉石辟邪、北魏石翁仲、隋代石狮、宋代石虎等一批形神兼备的石刻精品;碑碣墓志部分展出有东汉熹平石经、北魏元怿墓志、唐代张说墓志、北宋富弼墓志等一批重要碑刻。在这里,观众既可以看到体量硕大、技法熟稔的单体石雕,也可以鉴赏篆、隶、草、行、楷、魏碑诸种书体,从中领略蔡邕、欧阳修、司马光等大家的风范,感悟石刻艺术的神奇魅力。
书画馆展出馆藏书画精品80余幅,均为明清时期的大家力作。藏品涉及宋代的苏东坡,明代的张宏,清代的王铎、赵之谦、查士标、恽寿平、康有为、吴昌硕、任伯年、翁同稣、何绍基,近现代的齐白石、溥儒、于右任、郭沫若等名家。他们学养深厚,笔墨精湛,其鲜明的艺术风格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在中国书画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陶俑馆展出洛阳地区出土的历代陶俑200余件,是对洛阳陶俑艺术的一次全面展示。汉俑的古朴稚拙,晋俑的拘谨呆板,北魏俑的秀骨清像,唐俑的高贵华丽在这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勾勒出一幅洛阳古代雕塑艺术发展史的完整图谱,也是研究中国雕塑艺术史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三彩馆展出唐宋时期的三彩作品100多件,大致可分为器皿类、俑类、模型类、玩具类、建筑构件类等五大类。唐三彩主要流行于高宗至玄宗时期的东西两京地区,大量作为随葬明器使用。洛阳是唐三彩的故乡,一个世纪以前,唐三彩首次在洛阳大量出土,一经面世便轰动了全世界,其梦幻般的瑰丽色彩,大胆而夸张的造型,处处洋溢着盛唐那个时代的气息。从目前考古发掘来看,洛阳唐三彩集中发现于邙山、龙门和涧西区的唐墓中,时代多属武则天至玄宗时期,这与盛唐时期洛阳作为帝国东都的政治中枢地位是相称的。唐三彩是洛阳的骄傲,更是洛阳博物馆的骄傲,这里展出的100多件三彩精品,无论是从数量到质量,还是从造型到色彩,都是世界上任何一家博物館所不能相媲美的。
宫廷文物馆所藏清代宫廷文物原属北京故宫慈宁官大佛堂,1973年经周恩来总理批示,由故宫博物院调拨给洛阳博物馆,主要以宫廷佛教法物为主,兼有宫廷生活用具。佛教法物有各类质地的佛造像、佛龛、法器、供器和礼佛用具等,用料讲究,工艺精湛,是清代皇室礼佛的御用之物。宫廷生活用具有家具、插屏、挂屏、书画、瓷器等,多为皇太后、皇后、嫔妃所用,制作考究。
珍宝馆位于展厅二楼中央,展品是从洛阳博物馆40余万件馆藏文物中挑选出来的极品。包括中国最早的青铜鼎、青铜爵,夏代的大型七孔玉刀,春秋“王作”铜鼎,曹魏白玉杯,唐代黑釉三彩马,熹平石经、正始石经残块等,件件堪称国宝重器。
洛阳博物馆从1958年建馆至今,已经走过了50多个春秋。从关林办事处,到中州路298号的老馆,再到如今新区的新馆,一代代博物馆人风雨兼程,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为洛阳的文博事业默默奉献着青春和汗水,几多艰辛,几多磨难,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新世纪,国家推出了发展文化事业的重大决策,洛阳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作为洛阳市的地标和城市名片,洛阳博物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国际著名,国内一流”是我们的新目标,新世纪,我们将踏上新的征程。
(责任编辑:阮富春)
相关热词搜索: 洛阳 巡礼 博物馆 新馆上一篇:徐政夫:我收藏仙人掌
下一篇:向世界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