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修建的,修建的初始目的也是供皇帝骄奢淫逸之用,大运河申遗会否产生意识上的负面影响。大运河申遗的事情也就因此耽搁下来……
保护之难:经济运河与文化运河之争
河保护与申遗之难,关键难在经济运河与文化运河的纷争与平衡。
考察中,专家们感到:干涸、污染以及部分文物遗存濒临消亡,是大运河保护面临的三大难题。而如何有效协调其中蕴藏着的经济利益与文明价值之间的矛盾,是解决这三大难题的关键。以解决污染问题为例,“逐水而居”的化工产业是造成部分运河河段污染严重的“罪魁祸首”:给运河保护划定多大的沿线核心区、缓冲区,将意味着不仅新的化工企业不能落户这一化工产业偏爱的“肥沃土壤”,已有的化工企业也面临提高污水处理成本甚至撤并关停的命运;短期来看,地方经济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同样的道理,对于运河文化遗存不同保护等级的划分,可能意味着在保护这些遗存的经费投入上,国家或者地方将成为主要的支付者。因此,一些重要的文化遗存在地方政府“等、靠、要”的游移观望中,逐渐走向消亡。
作为比巴拿马运河早2245年,比苏伊士运河早2364年,比“运河之王”土库曼运河早2443年的运河,京杭大运河的文化深层价值是难以用简单的经济标准来衡量的。即便如此,经济利益与文明价值并非不能两全,一些先行起来保护运河的地方已经从中受益,经济运河与文化运河在这里交融绵延,和谐相处。
在山东聊城,启动于1999年的大运河聊城段整治工程,使运河沿线不少历代漕运遗迹露出真容;在已经修复的运河河道上,共发掘出了船闸、古桥、码头等古代遗迹近30处,并基本上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了修复。荡舟聊城运河,河水清清,杨柳依依,沿线古桥、古塔、古寺到处可见,石雕、石刻、庙宇遥相呼应,好不惬意;目前,以古运河为代表的旅游产业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的支柱产业。
“一枝塔影认通州”,燃灯塔是通州的标志,也是当年运河千里漕运最北端的终极标志。近年来,通州斥千万巨资,向全球公开招标进行运河城市段的规划,目前已初见成果。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有望徜徉活力再现的通州运河,感悟古老的运河文明。
相关热词搜索: 大运河 纷争 河流 穿越 现实上一篇:东方四大奇迹之一:柬埔寨吴哥
下一篇:汉代宗资墓前天禄与辟邪的造型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