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隋元
刚开始策划寿山石专辑选题的时候,一位黄杨木雕大师就一再向我推荐王帆,说他研究寿山石理论最为深入;后览《寿山石》杂志,一件傲然独世,神气十足的猫作,旁边的朋友瞄了一眼,就说是王一帆的,因他擅长做猫;上次采访路过福州,去机场前到石雕厂扫了一眼,立即就对其神韵独特的明式人物雕刻所吸引;因薄意技艺为寿山石雕所独有,想为其开一点篇幅。在寿山石雕界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王祖光大师不假思索地就推荐了王一帆,说他的薄意,不仅得清卿之精髓,且刻的田黄薄意,如预计完工后是50克,最后的成品绝不差过10毫克。
完全糊涂了,这到底是个什么人,念的什么经呀?
为理清自己的思路,也想让大家帮忙判断一下,先列个流水账大家看看。
因王帆的艺名叫逸凡,为方便,也想套点近乎,就索性称他逸凡了。日后他即使见怪,也就假意不知道好了。
逸凡之动物篇
逸凡似乎对动物很有感情,他的第一件石雕作品就是匹马。
1976年,文革结束刚开始招工时,逸凡被分配到了雕刻总厂。那个时候,厂里有石雕、牙雕和木雕三个车间。由于牙雕工作环境比较好,又显得那样高贵,因此,同来的25个人,大多愿意去做牙雕。
新工到厂需先培训半年,这期间,常帮厂里做宣传画的逸凡先被牙雕车间主任看上了,主动提出要他,可逸凡偏又不愿意,想去学石雕。然石雕那儿偏偏又不缺人,真是怪都怪在一起了。
逸凡很记得石雕车间主任跟他谈话时的情景。
左掏,右掏,上掏,下掏,从不同的兜里掏出五六包不同的半包烟,然后挑了一包,点起一只来抽。边抽边想,想了半天,说:“如果要来,就去车胚,你去吗?”
这主任的大拇指就像大闸蟹的钳子一样,厚厚的一层茧,有常人的两倍厚。抽烟时,翘了起来,给逸凡的印象实在太深了。他完全被迷住了,觉得这才有味道,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
车坯,外行人或许不懂,其实就是将大块的石材根据需要车成粗坯,又累又脏,每天都是一身的白粉儿。
别人不愿意干,逸凡乐在其中。
当时厂里也让一个常做动物的吴略师傅带他,可吴师傅正好赶上家里有事,很少来,他只好自己摸索着干。因为有以前画画和做贝雕画的经验,事情很,陕就有滋有味起来。
逸凡的活,干得很快,车完坯后,他就去外面的车间看郭功森、林寿煁等著名老艺人做石雕,然后,晚上回家自己找块石头做。
逸凡的第一件作品就是前面说的马,做得很美,但他自己感觉并不是很像。不过,不管怎样,这开了一个好头儿。
从那儿以后,作品自是越来越多,小动物做得越来越传神儿。
现在,很多人都说,逸凡擅长做猫,甚至于见了较好的猫作,就要说是他的作品。
逸凡确实做了很多猫。做过猫或画过猫的人都知道,猫的动作和情绪特别不容易处理得和谐、贴切与自然,最是难刻。厂里很多老艺人,其他动物做得活灵活现,刻的猫却很呆。
逸凡很是不服,憋着气也要把它刻好。
他对猫的表情和动态,观察得特别细致,做出来的自也传神和逼真。从此以后,很多人都将刻坏了的猫拿来让他去改,一来二去,他的名声也就出来了。
当然,猫做得好就不等于只做猫,其他的动物逸凡也做。很多人都做《三羊开泰》,可逸凡做的,就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儿。
这味儿,应该就是情味儿吧。逸凡的作品,从没磨出一个形状摆在那里的时候,都充斥着丰富的情感。平时不爱说话的他,应该是把心里的话儿,都说给了石头吧。
这一对相亲相爱晶莹剔透的鹅把件,还是在我的一再提醒下,才被拿了出来。
通常情况下,在宝石学里,越透明的石质越硬,可在寿山石里,却大反常规。这宛如无色果冻一样的二号矿石,硬度只有摄氏2度多。因此,许多艺人在刻画禽类动物时,都非常细致,每一细小的羽毛似乎都清晰可见。
可逸凡的这对鹅,刀法非常洗练,仅外形轮框的几笔再加上眼部那看似随意的两个圈圈,一对貌似就要分离,可又依依不舍的小“情侣”形象就鲜活地蹦到了我们眼前。
逸凡之兽钮篇
不知是人聪明,还是努力,更或者是再加上以往的文化积淀,逸凡的石雕技艺进步得可以用飞速来表示。许多进厂干了很多年的老艺人在当时还只是一级工,进厂仅一年半的他就已经是二级工了。虽在车坯车间,却可以独立做下石雕的全套活儿。
1980年,石雕车间变成了石雕厂,逸凡也被调去了厂里做干事,后来又做了副厂长、厂长。
做干事,可以脱产,但逸凡坚持不脱产,这样就要经常往来于车间和办公室之间。
熟悉点寿山石雕的人都知道,周宝庭大师是一非常擅长做传统兽钮的著名石雕艺人。他当时就住在办公室旁的楼梯间里,顺便还拿它做工作室。逸凡经常从那里路过,不时地停下来看一会儿,还常趁中午老艺人休息的时候,拿着他的作品仔细揣摸。
周宝庭大师的头脑非常开阔,见逸凡有兴趣,就尽可能地教他,从不保留。因此,如果真就师承来讲,周宝庭是逸凡真教手艺的师傅。
等到逸凡当了副厂长时,厂里为了改善周宝庭的工作环境,把副厂长办公室分了一半作他的工作室兼卧室,这就更方便了逸凡。
那个时候,周宝庭所用的石材是逸凡代选的,完成的作品是逸凡验收的。
每次验收时,逸凡都会发现,这次所刻的古兽,动态神情与以往又是不同,越看越爱,如痴如醉,就晚上把它带回家去,照着画下来。慢慢地,就积了一本厚厚的古兽图谱。
其实,一开始,逸凡画古兽图,就是觉得它好,想要将这宝贵的资源留下来。后来,才知道这里面还有一个辛酸的故事。
周宝庭的师傅郑仁蛟就是善做兽钮的著名石雕艺人,临终时将一本日本出的中国古兽图交给了他。而在文化大革命时,为了不让红卫兵糟蹋了宝物,周宝庭自己含泪烧了它。环境好转后,为了不让这珍贵的图谱失传,不会画画的他就决定用刀把这些古兽都刻下来。
中国的古兽图是由日本人出的,本就很悲哀了,还有这样一段故事,就更让人感触良多了。从此,逸凡画得更认真了。后来,央视探索·发现剧组拍《中国寿山石》所用的古兽图谱就都是逸凡画的。
既然画古兽,还守着这样一位好老师,以逸凡的性格,好机会自然不会错过。
有一次,石雕厂送了逸凡的五六件古兽作品去参赛,评委还以为是周宝庭的。
逸凡的古兽确实受周宝庭影响很大。
周宝庭刻的古兽都不大,刀法简练、圆润,却很有味道。夸张的胸肌和大腿的弧度,远远望去,非常有力量。到了晚年,他的古兽线条更加简洁,已经像齐白石的写意了。
周宝庭开始雕刻之前,都要先用矬子把它锉得非常顺手。这个习惯,逸凡一直把它保持至今。现在,许多人都在使用机器,但逸凡还在用矬子。他的作品,不管刻的是什么题材,都是圆顺的。
这方肌理莹润、色彩丰富的善伯石双牛扁方章,上面的牛角看似尖尖的,可摸上去,手感却是非常的滑润。
因为不管怎样,印钮也是把玩,印章做好了,要去盖印,尖的,太刺手,太玲珑细致了,又会一压就断掉了。
逸凡这对荔枝洞石的白色古兽对章,一是《麒麟吐书》,一是《龙马驮图》,很能代表他的古兽风格。
逸凡刻的古兽,既秦汉风格十足,又很有一种魏的风味。北魏时期,社会动荡,人们崇拜力量。这时候的雕刻,都有一种张扬的力量感,因此,表现肌肉力度的线条,也就比汉时多些。
逸凡的古兽,秉持了他的一贯风格,线条非常简洁,从无画蛇添足之装饰。
刻人物是最难的,所以,逸凡先刻动物和古兽,慢慢地,他也开始学着周宝庭,刻一些古朴的人物。但真正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还是开始于一个偶遇。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逸凡看到了一个清末明初的黄杨木雕作品。刻画的是一个人物,头很大,身子却很薄。如果按照人体比例来讲,差上十万八千里。然而,即使这样,这作品却仍然有着一种很特殊的味道,感觉非常和谐、统一,决不会因为它的比例关系而显得突兀。
这件作品当时就被一位台湾人买走了,逸凡只看了几眼,但触动非常深,回去就尝试着也刻了一个。
作品完成后,他自己也感觉蛮有味道的。线条简单,却有种很静的感觉,很有明代人物的雕刻特点,因此,逸凡就把自己的这类人物命名为“明式人物”。
以前,逸凡并不喜欢牙雕。但自从开始做人物以后,便研究起牙雕来,尤其是明代的。
明代的牙雕人物,刀法非常简练,衣纹常采用富有装饰性的大折叠式或阴刻线来表现,有时仅是几刀。但头却较大,面相的神态刻画得非常细致。
逸凡的人物,与寿山石雕传统圆雕人物风格差异非常大,但却很有明代牙雕的味道。
我们将逸凡的这件《持经罗汉》与晚清时期著名的寿山石雕艺人杨璇的《捧佛罗汉》稍加对比,就会发现逸凡明式人物的特点。
逸凡的刀法非常简明、洗练,主要的笔墨都集中在罗汉的脸部表情上。脸部做工极细,面相生动;手中经书、衣料随形与和精瘦的肌体贴在了一起,与杨璇刻画得相当细致的衣服褶皱相比,线条非常直接、简单。
在人物的表情上,杨璇的罗汉几乎可以说是慈祥的,而逸凡的,则是似乎正在苦恼中,却又好像就要冲破了思想枷锁,见到了曙光的样子。从上到下,环绕着一种禅意。
禅意,几乎是逸凡所有人物都集中刻画的一种意境。
古代的人,没有现代人的那种功利思想和压力,刻出的作品都有种静静的味道,而且,还都相对带着一种禅意。每一个动作,都像是在干什么又不似在干什么,总是让人不由得去琢磨。现在人,生活工作压力都很大,很少有一种安静的心态,因此,即使刻古代的题材,也都很躁,极难与那个时代的人物思想相吻合。
但是,静与禅意,在逸凡的每一件明式人物作品里,你都可以体会得到,他的每一个人物动作,都有一种思恕在里面。
逸凡之篆刻篇
有着4000多年使用史的寿山石,在中华文萌的几千年发展史中,一直屈居隅,不温不火,却在清代兴盛了起来,这要感谢的,应是“篆刻”这两个字。
自从元代的著名画家王冕第一次自己直接奏刀,以石刻印以来,打破了以前由玉玺和铜印把持的印章天下,使文人们发现了自己动手之乐趣。正是由于明末清初,文人雅士们多以有一枚自篆的寿山石章为傲,才提高了它的地位,推动了它在全国的普及。
不过,篆刻对于寿山石来说,虽功不可没,但对于寿山石雕艺人们来讲,却熟悉而又陌生着。
艺人们制印章、雕印钮,然后由那些文人墨客或专门的金石大家去篆刻,通常缺文少墨的他们自己极少涉猎。
逸凡自己,一开始也没认真接触过,真正开始还是被逼的。
1984年,在逸凡已经做了石雕厂副厂长的时候,厂里给了他一个任务,去新加坡做表演,内容是篆刻,时间就在一个半月后。
假如不算把自己反动学术权威父亲的藏品切下来自己乱刻一通的话,这个任务对于逸凡来讲,就是赶鸭子上架了。
真赶鸭子上架确实不现实,可对从小就被称为“神童”,学了7天二胡就能上台伴奏的逸凡来讲,也不是没有可能,终究从小练就的书法功底还在那里撑着呢。
父亲的一名学生将逸凡介绍给了福州最为著名的篆刻大师潘主兰。
潘大师看了逸凡自己折腾的几件作品后,什么也没说,就让他回去练汉印。
心里一直打鼓的逸凡也不知潘老是什么意思,也不敢问,直接就去买了本《汉印》和《说文解字》,回家埋头就在自己斗大的阁楼里练了起来。
方平正直、布局谨严的汉印是我国印章发展史上第一座高峰,晋唐书法、宋元绘画、秦汉印章常常被人相提并论。可以说,汉印所确立的艺术典范,奠定的艺术法则,直到今天,仍被金石大家们奉为评判印章、印家水平之圭果。因此,潘老让逸凡去练汉印,其实就是让他做好基本功。
这段期间,逸凡是真的刻苦,摒弃了一切外界的诱惑,专心练汉印。
他将自己所练的习作,每星期拿去让潘老点评一次,然后自己回来再改再练。如此一个多月下来,逸凡又去潘老那里,恰好有人在请潘老篆刻,潘老就让逸凡也就地表演了一下,然后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小伙子,放心去吧。”
之后,过了很长一短时间,潘老才偶然地跟逸凡说了自己的心里话。刚开始,他真是很担心,怕逸凡出去给中国人丢腕,没想到,他还真厉害!
十一天的篆刻表演,让逸凡在新加坡引起了巨大轰动,仅一天就接了400多方印,后来只好躲在展台后面拒收了。当时的新加坡总统还慕名前来,请他刻了两方印。
从新加坡回来后,逸凡又去了日本、台湾等地,还是表演篆刻,场面一样的热烈。
到了今天,逸凡篆刻已经成了一面招牌,光灿灿,但非常自谦的逸凡并没有被它所迷惑,仍只是把它当作石雕之外的一种乐趣。
篆刻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修养。
在逸凡看来,自己目前的篆刻,虽有章法,得刀法,但总还感觉拘谨,没逃四平八稳之藩篱。什么时候,能够随心所欲,简洁流畅地将自己的心音直接挥就在方寸之间,那,就可以与那些篆刻大家们有一比了。
逸凡之薄意篇
薄意是寿山石中最富有笔墨情趣的雕刻技法,它把以笔墨为材质的中国画运用到了石雕中,每一件作品都是一幅很美的画。也正因为如此,它要求雕刻者有很强的绘画功底。对于此,从小就开始学画的逸凡自是如鱼得水。
按逸凡的说法,刻薄意,只要掌握了它的要素,也不是个很难的事情。
刻薄意,讲究层面均匀,要都一样的薄。要利用巧妙的刀法,从上到下,增强它的透视性,拉开它的层次,渲染出它的立体感,以将有限的空间无限化。
薄而有意,才叫薄意。
薄,还可以锻炼出来,但意,就是要靠雕刻者的个人艺术修养了。
林清卿的薄意,是公认最有文人味儿的,已经把薄意达到了种诗画的意境。他,一直是逸凡最为敬仰的石雕艺人之一。
逸凡的薄意,线条都是柔和圆润的,
与石头本身的硬相衬起来,很有一种刚桑相济的独特韵味儿。风格,自然还是一如既往,淡雅简洁。
这件黄色荔枝冻花卉薄意图章,仅仅刻了两面,还就是那么几笔。为了突出石质的美,他将自己的薄意定成陪衬。
这方石材非常好,但石头再好,不琢也不成器,他用两朵简单的花儿和几片儿叶,就把一种文化传输给了石头,使石头有了生命。
这刻了花的石头,就已经是一朵开不败的花,永远都是那样灿烂。
逸凡的薄意,经常融会多种风格,将圆雕、浮雕和薄意极为贴切地结合成一体。比如他的《石有灵》,只是一些简单的浮雕纹路,再加上顶部的一只圆雕灵芝,既饱满、有力量,又很大气。
有很多人都很欣赏逸凡的薄意作品,著名篆刻家谢钦铭也是其一,并将自己的想法直接刻在了这方《石有灵》上。他将逸凡喻为“清卿之后”,并将苏轼盛赞黄庭坚的“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比做自己心声刻在了这枚印章上。
能得如此称誉,无论怎样,也算足矣!
逸凡之理论、鉴定篇
其实逸凡一开始并没有去想研究寿山石理论,只是对石头感是趣,琢磨得多些。慢慢地,人们见他懂得多,就经常来找他。
遇到拿不准的石头会来找他;刻完的作品,不好命名,来找他;缺乏灵感,想找点题材,来找他;不了解的典故,也来找他;买了一些古老的石雕作品,想鉴定一下,也来找他。找的人多了,自然也有拿不准的时候,就只好再去研究、学习、查资料,这样下来,积累自然越来越多。
来找他鉴别古品的人多了,积累了很多经验,自己也形成了一种兴趣,便顺手又研究了很多书籍和作品。这方面的知识越积越多,就开始出本书,教玩家一些鉴别的简单方法。
《寿山石欣赏》,是他1995年去台湾的时候,与几个人合写的。
寿山石,取自天然,自然每一块都各不相同,因此,才有了“石一世界”的说法。
为了解每一石种的特性,逸凡走遍了寿山的所有矿洞,还是第位从头到尾走遍寿山溪的人。
一趟寿山溪考察结束,逸凡奇怪地发现,这条孕育了良多宝藏的小溪,居然是一天然的如意造形,或许,真是天意造福于福州这一福地?
《寿山石欣赏》、《品石明志》、《寿山石赏识》、《王祖光寿山石雕艺术》等等都是他研究和兴趣所得。作为工具书,为了不让读者受个人意见所左右,这些都是他权衡各方意见后,与人合编的;《周宝庭寿山石雕艺术欣赏》、《林清卿薄意艺术》、《浅谈寿山石(雕)历史文化及内涵》等等,应该算是他对寿山石文化的一些感悟吧。
逸凡,在寿山石雕界也算是一个名人,寿山石雕二代领军人物的地位已然浮出水面,求他作品的人自是很多。但逸凡很“怪”,他的作品,“千斤不卖,一文不值”。遇到和脾气的,随便拿走,银子给不给都行;遇到生意人,无论怎样吹得天花乱坠,就是不卖。
稍加观察一下他的作品,就会发现他的取材都很随意,像这件猫形镇纸,就是很廉价的焓红。寿山石,每一块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都天就一个题材,就看你能不能发现它。
将每一块石头,无论是上佳的,还是被人抛弃的,倾自己之所有,发现其妙趣之所在,然后以心雕琢,将每一石材都变成—件优秀的作品。这儿,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快乐!
我自己想,这应该也就是王一帆所要念的经吧。
王一帆爱石雕,既把它当做自己的事业,也当做一种乐趣。
这条路既然是自己选的,要走,就要把它走到底,把它走得好!
相关热词搜索: 难念王一帆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