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历尽艰辛的一生,描述了《二泉映月》这首二胡名曲的创作过程,用富含感染力的文句再现了这一名曲的丰富内涵,表现了民间艺人热爱音乐、热爱家乡、热爱生活、追求理想、不向命运低头、勇于抗争的顽强精神。《二泉映月》这首不朽的二胡名曲创作的过程是课文的重点,它是阿炳苦难一生的生活积淀和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教学过程】
一、欣赏名曲,进入情境
1.教师板书课题:二泉映月。
2.学生齐读课题。
师:《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它是谁创作的?
课件出示小资料:
华彦钧,小名阿炳,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无锡县东亭小四房人。后双目失明,人称“瞎子阿炳”。其父华清和(华雪梅)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4岁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冲破道教音乐的束缚。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22岁时父亲去世,他继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34岁时双目先后失明,被道观里的道士赶出来上街流浪。为谋生计,他身背琵琶、胡琴,走上街头,自编自唱,说唱新闻,沦为街头艺人。40岁时,寡妇董催弟(彩娣)照顾其生活。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万昌茶馆门前围场演唱。他敢于切中时弊,抨击社会黑暗,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吸引听众。
师:阿炳一生创作了许多曲子,但留给后人的只有6首。当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第二次去给阿炳录音的时候,他已经不幸去世,成了音乐界莫大的遗憾。
3.欣赏名曲。
师:阿炳是个历尽苦难的人,是一位民间音乐家,是一位盲人音乐家。《二泉映月》代表了阿炳最高的艺术水平。同学们不仅要用耳朵听,更应用自己的整个心灵来倾听!
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4.师:从这悠扬的琴声中,你听到了什么?
教师相机板书:苦难 凄凉 抗争 怀念。
【设计意图:学生快速略读小资料,对阿炳的生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因为他经历了太多的不幸和艰辛,听泉时才有了发自内心的领悟,从泉声中听出的“叹息、哭泣、倾诉、呐喊”则是阿炳的心声。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二泉映月》乐曲的回旋流淌,学生如同身临其境,随着琴声的委婉连绵、旋律的升腾跌宕,一起入诗入画,理解阿炳的心声,感悟优美的琴声。】
二、初读文本,走近阿炳
1.同学们,从这首名曲中我们听到了苦难、凄凉、抗争和怀念。阿炳这位民间艺人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这样动人心弦的音乐呢?带着这个问题去轻声读课文。
2.扫除阅读障碍:
月光如银〓双目失明〓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卖艺度日〓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饱经风霜〓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热爱音乐〓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向往光明〓恬静激荡
【设计意图:当学生沉浸在《二泉映月》的琴声,心灵受到了震颤的时候,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用文字的形式如何再现《二泉映月》的优美旋律。用精读课文的方法,抓住关键词语,联系全文,走进阿炳的心灵深处,进一步感悟优美的琴声。】
三、精读课文,讲述故事
1.品读第二节。
师:在和师父赏月的时候,师父提出一个问题问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听到了什么声音没有?
师:小阿炳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阿炳多么盼望自己快快长大,早点儿听到那奇妙的声音。1年过去了,5年过去了,10多年过去了,小阿炳长成了大阿炳。他听到了奇妙的声音了吗?
2.点名读第三、第四节。
师: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来到了二泉,他听到了什么呢?一起把最后一句话读读。
(教师相机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3.师:为什么阿炳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反而听到了叹息、哭泣、倾诉、呐喊?是阿炳的师父说错了,还是阿炳没有长大?拿起笔,到课文里去找找关键词句。
4.双目失明的阿炳看不见二泉,看不见他的二胡,看不见美丽的月色,看不到静影沉璧的美景、树木葱茏的惠山。
学生齐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5.师: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阿炳不仅听到了叹息、哭泣,还听到了倾诉和呐喊!拿起书来——“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为什么要把这些通过琴声来倾吐给月夜呢?
师:因为阿炳没有亲人了,他只能把自己的心声倾吐给月夜。一个对音乐充满热爱的阿炳,一个拥有音乐天赋的阿炳只能把自己的满腔情怀倾诉给这茫茫月夜。
6.播放《二泉映月》。师生配乐朗读第五节。
7.师: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8.师:随着乐曲的步步高昂,你听到了什么?
9.学生齐读课文第五节。
10.多么动人心弦的琴声,多么优美感人的文字啊。一个双目失明的民间艺人,一个尝遍苦难的民间艺人,一个从小失去母爱的民间艺人,一个对未来充满渴望的民间艺人,他靠什么创作出伟大的作品?你们告诉我:他靠什么创作出伟大的作品?
11.是什么支撑着苦难生活的阿炳?读——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12.诵读积累。
小结:是音乐带给了他光明,是音乐带给了他安定幸福,是音乐安抚了他孤寂的心灵。这首不朽的曲子深受我国人民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13.谁愿意把阿炳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课文写阿炳两次来到二泉。场景相同,但阿炳的境遇和心理体验已不似幼年,引导学生比较,感受乐曲的内涵,体会阿炳勇于同命运抗争、热爱音乐、追求理想的高尚精神境界。通过反复诵读排比句,理解阿炳的情感无人倾诉,只有通过这琴声倾吐给这茫茫月夜,宣泄内心积淀已久的情怀。讲故事环节的安排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会概括、提炼文本,加深对课文意蕴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拓展阅读,深化主题
●小资料:
1978年,日本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他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道:“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1.师:小泽征尔认为应该怎么听《二泉映月》?(他要跪拜的是阿炳不怕苦难折磨的精神;他要跪拜的是阿炳的目标专一,坚持不懈……)
2.师:用心,让我们用整个心灵再一次感受那动人心弦的《二泉映月》。
播放《二泉映月》配乐课文朗诵。
3.师:苦难会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悲痛、哀伤和哭泣。正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一样,苦难对于一个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磨砺和苦难吧!
【设计意图:经典名曲的创作是阿炳自述式的悲歌,社会是不公的,命运是不幸的,阿炳却是倔强的。他用琴声表达出内心的悲恻,控诉着万恶的旧社会,又在铮铮乐音中强烈地展示着自己的不屈服。配乐朗诵更深一层地表现了乐曲的丰富内涵。就在乐曲的千回百转之中,我们仿佛走进了阿炳的内心世界,听阿炳诉说满腔情怀之后,看他身背二胡渐渐消失在惠山脚下,乐音却久久散之不去。】
五、编写文本,手绘画册
1.分组阅读连环画(小人书)《苦难的琴师》。
2.编文、绘连环画。
把课文改编成六个小节,由六幅画面组成连环画。
①有一年中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月光如银,静影沉璧。师父问他:“你从泉声中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师父语重心长地说:“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
②十多年过去了,饱经风霜的师父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二胡,在太湖岸边卖艺度日,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呀!
③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坐在二泉边。淙淙的泉水声萦绕在耳畔,他想起了师父,思绪万千,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④他禁不住拿起二胡,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他要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下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继而升腾跌宕,步步高昂。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⑤阿炳用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⑥无锡解放后,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设计意图:一直以来,我们尝试着打通学科之间的界线,努力实现综合的有联系的学科教学,试图用相互渗透的方法引导学生更多的手脑并用,把阅读、思考与动手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内阅读课外指导与课外阅读课堂指导两种方法并用,以促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习作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相关热词搜索: 连环画 名曲 讲故事 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