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专业学生的解题能力较差主要在于数学阅读能力较差,应加强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本文提出三个途径:数学专业教师进行阅读示范;数学专业学生上台“试教”以及加强数学专业学生的研究能力。
关键词:数学阅读 数学阅读能力 培养 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专业学生的解题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他们的作业抄袭比较严重.究其原因,在于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较差,这显然不符合教育部提出的“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战略要求[1],要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接受信息的能力,才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身努力达到自己可能达到的水平[2]。
二、数学专业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1.数学专业教师进行阅读示范
数学专业教师应加强数学阅读示范,向学生充分展示数学阅读的重要性。
(1)读懂极限的定义。比如,数列的极限定义,我们简写为定义1[3] ,,当时有,。
从极限的定义应获取如下信息:(1)数列极限的定义有4句话:①;②;③;④.①④是本质,反映了一种趋势;②③是过程,是数列中从某一项开始以后的无穷多项与的距离无限接近,这个距离可以要多小就有多小;(2)正数是任意的又是给定的,任意的说明了极限的趋势,给定的是为了说明正整数的存在,因此,依赖于,故常记作,但同时由于的任意性,也说明不是唯一的。应让学生反复阅读数列极限的定义,直至可以推广到函数极限上来。注意,何时用“”、“”、“”、“”、“”等定义是由极限定义的本质和过程来决定的。若函数极限是一个具体的有限数,则采取“”定义;若极限是无穷大,则采取“”;若极限过程变量趋向于一个有限的数,则采用“”定义,若极限过程为趋向于无穷大,则采用“”定义。极限存在是指极限是一个具体的有限数,否则称极限不存在。
例1[3] 设.证明:若,则.
析解:①由极限的保号性可得。
②要证极限和已知极限中的“,,”相同,关键是需寻求极限的关系。
由=可知,。故要对分两种情况讨论和。当时,成立。当时,由①式可知,只需,从而有。只需把已知极限的最后不等式改为即可。
(2)计算极限时读懂极限的类型和极限过程
对于极限的计算,首先应让数学专业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基于极限的类型和极限过程来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比如,(1)“”;(2)“”;(3)“”;(4)“”;(5)“”“”;(6)“”“”“”“ ”;(7)“”。其中(1)直接计算;(2)先计算,再计算;(3)可以消去公共零因子或者无穷小替换或者用必达法则或者利用麦劳林公式展开法;(4)对于分子、分母都是多项式,分子分母同除以最高次幂法或者洛必达法则;(5)取倒数转化成(3)或(4);(6)取对数法或复合函数法转化成(3)或(4);(7)通分或有理化后转化成(3)或(4)。从上面分析看出,重点是“”型、“”型。
(3)读懂数学思想
微分中值定理(含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柯西中值定理)自成体系,三个定理较好地体现了特殊→一般→特殊的辩证思想。证明三个定理用到了数形结合、划归的数学思想,具体用到了构造法,在利用三个定理做题时也必须首选构造法---构造函数和闭区间,这是由定理内容本身来确定的。
数学分析以极限为主线,将函数的连续、导数、微分、积分、级数串了起来,他们都可以转化成极限问题来解决。利用倒代换化无限为有限()这些都是划归思想的集中体现,需要认真阅读数学专业教材慢慢的细细的体会。
(4)关于等价无穷小替换的认识
对于等价无穷小替换的认识应基于:①是无穷小②等价无穷小③用于极限也可用于级数敛散性的判断.
判断正项级数敛散性时,如可选择参照级数,实为等价无穷小替换(),由此对等价无穷小替换有了新的认识。
2.数学专业学生上台“试教”
为了检验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在上专业课时,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上台进行“试教”,这里的“试教”是对定义、定理的内容的理解和困惑以及对习题的分析和思路。尤其要注意的是可以让学生上台进行说题,说该题的条件和结论以及隐含的条件,所需的数学知识、结论所用的数学概念的本质,利用结论的本质去思考解题的思路,从中暴露出他们思维和思路上的短板,整体提高学生学习数学专业知识的积极性。通过说题,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问题的理解,也表达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通过表达,加深了理解,并获得成功的喜悦。可见,让学生学会说题,是训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4]。
3.加强数学专业学生的研究能力
要想学好专业知识,除了阅读外,还需进行研究。所谓研究,就是对课本上
的每一句话都要弄懂弄清,要逐字逐句地进行阅读,特别是对于课本上的“很显然”、“不妨设”、“读者不难证明”字样进行细细研究,确实弄清楚“很显然”、“不妨设”。我们要提前对本科生进行研究能力的培养。
学习专业知识,离不开学生的自学和反复做题。而阅读和反思尤为重要。进行数学阅读是为了和教材、教材编者等进行数学交流;反思是为了更好地阅读和学习;加强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我们培养数学专业学生的目标和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安仲森,王欣. 论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创新[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5):87.
[2]郭雅彩.数学阅读及其教育功能[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5:101-103.
[3]华东师大数学系.数学分析(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23-24.
[4]厉小康.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J]. 数学教育学报,2004,13(2):90-92.
作者简介:
周庆华(1976-),女,汉族,山东菏泽人. 广东省肇庆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常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及其应用.
相关热词搜索: 数学 浅谈 培养 能力 高校上一篇:函数一致连续性的几个新的判别方法
下一篇:图解相似维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