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魏格纳等给我们的启示

| 浏览次数:

zoޛ)j	_KZgzw4O駭v!ښj'tw_t_z z^5E^'$V)xƭ_w_}_z!;hO5֊[(̜}}ŢXs(
p'-zKiجj_xvx~5Ɩ(ZWj^zCj计划”(Deep Sea Drilling Program,DSDP),重点研究洋壳的组成、结构和演化。该所先用了五年半的时间完成了前三期钻探计划,成果丰硕。自此苏联、联邦德国、法、英、日等国相继加入,至1983年11月全部计划结束,一共实施了4期海洋钻探考察的“国际大洋钻探计划”(IPOD)。从1968年8月11日开始,考察船“格洛玛·挑战者”号用了15年时间,共完成了96个航次,钻探站位624个,实际钻井逾千口,航程超过60万千米,回收岩心9.5万多米,获得的大量勘探成果和数据,验证了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的基本论点,对近代地质理论和实践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不仅验证了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且还有许多新的重大发现。如从赤道处钻取的玄武岩心的剩余磁性表明,历史上印度板块确曾大规模北移,直至与亚洲板块相撞形成喜马拉雅山等。1982年,当深海钻探计划(DSDP)进行到最后阶段时,学者们认为有必要将大洋钻探和研究继续下去。1985年1月大洋钻探计划(Ocean Drilling Program,ODP)开始实施,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其他18个参加国共同出资,采用具有先进的动力定位系统、重返钻孔技术和升沉补偿系统,可在暴风巨浪条件下进行钻探作业,设备更先进的“地球深部取样海洋研究机构联合体(JOIDES)决心”号钻探船。

中国于1998年春加入大洋钻探计划(ODP),“JOIDES决心” 号钻探船于1998年2月18日到达中国南海,历时2个月,在南海6个深水站位钻孔16口,取芯5500米,圆满完成了由中国科学家担任首席科学家、有9名中国学者参加的中国海区第一次大洋钻探项目。取得了数十万个古生物学、地球化学、沉积学等方面高质量数据,建立起世界大洋3200万年以来的最佳古环境和地层剖面,也为揭示高原隆升、季风变迁的历史,了解中国宏观环境变迁提供了条件,促进了我国深海基础研究及其基地建设,加速了我国深海研究人才和队伍的培养,将我国地质科学研究推进到海陆结合的新阶段。大洋钻探计划已于2003年结束并进入“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ntegrated Ocean Drilling Program,IODP)”新阶段,规模和目标更为扩展,为深海新资源勘探开发、环境预测和防震减灾等实际目标服务、揭示地震机理、探明深部生物圈和天然气水合物、理解极端气候和气候变化等,研究领域从地球科学扩大到生命科学,手段也从钻探扩大到了海底深部观测网和井下试验,构筑新世纪国际地球系统科学合作研究的平台。我国科学家应抓紧时机,提出新的科学问题和研究目标,创新研究设备和方法,争取在新一轮的国际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魏格纳等人带给我们的启示

●创新需要勇气和自信,需要科学想象力和严谨的科学思维。突破传统,提出新思想、新学说,创造新理论需要非凡的勇气和自信。爱因斯坦、达尔文如此,魏格纳也是如此;创造新的科学理论如此,创造新的发明也是如此。提出新假说、创造新理论、发明新技术,除了勇气和自信以外,还需要想象力和严谨的科学思维,需要认真踏实的实施验证,需要收集获取大量的证据和综合分析的能力,需要扎实的数理基础,更需要有对探索自然强烈的兴趣和执著追求探索真理的毅力。这些品格和特点在魏格纳、H.H.赫斯、丹·麦肯齐和法国的勒·皮雄等人的身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提出创新学说和理论之时都还很年轻,但他们不囿于传统观念,也不迷信权威。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时是32岁,弗雷德里克·瓦因对海底扩张说作出贡献时还是一位研究生,只有22岁,摩根、丹·麦肯齐、帕克和法国的勒·皮雄提出地球板块构造学说时分别只有32岁、26岁、26岁和31岁。可见,青年人较少受传统思想和理论的局限和束缚,只要不迷信、不盲从,坚持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求真唯实、严谨踏实,在地球科学领域,青年人也完全是可以大有作为,做出重大贡献的。

●地球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复杂系统科学。地球科学研究具有全球性、交叉性、复杂性、长期性等特点。由于地球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因此地球科学问题,诸如大陆漂移和地球板块构造学说,以及当前人们关注的能源资源分布、气候变化、海洋和极地研究等多是全球问题。地球科学家在研究本土和区域问题时必须以全球视野审视面对的科学问题,必须积极关注、自主提出和参与全球问题研究。近现代地球科学更显示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近百年来地球科学不仅与物理、化学等交叉衍生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新的分支学科,而且物理、化学、数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等学科也深刻融入地球科学,已经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核心内涵、知识基础和重要手段。地球组成与结构、演化过程、动力机制等复杂而多样,地球不但由地核、地幔、地壳岩石圈、土壤和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紧密关联,相互作用,而且地球还受到天体相互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一个多层次、多因子、多变量的复杂大系统,必须创造还原论和整体论相结合的新的系统研究分析方法,创造新的研究工具和实验观察手段,才能深刻、全面、准确了解地球。在信息、网络和空天技术发达的今天,数字地球、智慧中国、探索宇宙都需要地球科学家的参与。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诸如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生物进化、成矿过程、海陆演化、气候变化等,都需要经历成千上万乃至上亿年的演化,需要用诸如古生物、花粉、孢子等证据、同位素纪年、台站网络长期定位观察等收集数据和不同的数学方法分析处理。地球科学假设、学说、理论不但需要实验、科学钻探和物理、化学探测和分析的验证,有时还需要等待其他领域科学技术的进展或探测分析手段和方法创新,需要经历长时间甚至几代人不懈地探索观察、分析检验和发展完善。因此,地球科学家应该有更广博扎实的知识和学科基础,更执著、严谨的科学精神,更能够承受得起自然风险、学术争论和各种困难和挫折、更有勇气和毅力、耐得住寂寞。这些也对地球科学人才培养和研究条件与环境都提出了要求,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改进。

●应为地球科学研究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人类也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当代人也是我们的子孙后代赖以持续生存繁衍的家园。我们不仅要认知地球的今天,还应该了解地球的过去、它的演化进程和动力机制,认知其规律和未来。魏格纳等科学家所做出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其伟大的学科理论价值,更在于这一新的理论所带来的精神、物质和社会价值,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对地球的系统认知,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科学观、自然观、发展观和价值观,充分体现了人类对于地球系统认知突破的意义和价值。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和认识永远都不会终结,科学有着永无止境的前沿。我们应为地球科学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地球科学的全球性决定了无论是地球科学基础研究,还是资源能源、生态环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应对等都需要开放交流合作。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在支持加强本土地球科学研究的同时,我国政府应当为支持全球科学合作做出更大的贡献,尤其应当支持中国科学家提出和自主参与的全球和区域合作项目。为了适应地球科学前沿研究的需要,我们更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大学地学学科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促进地球科学研究机构组织结构和人才队伍结构的调整优化,鼓励更优秀、更多的物理、化学、信息、工程技术专家和数学家等投身地球科学研究。鉴于地球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不仅需要采用各类高技术大科学工程手段进行现场探测,而且需要创新实验室先进理化仪器精确分析,需要进行大规模数字和物理模拟仿真。由于地球科学基础前沿研究多具有公益性,国家应该根据地球科学研究的重大科学目标和实际需要,支持建设和加强相应的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在光源、中子源和极端条件等大科学装置设立地球科学研究线站,建立大陆和大陆架深部和海洋研究工程技术中心、中国极地综合研究基地,研究制造先进海洋综合钻探考察船、地球科学卫星,建设大陆和海洋地球科学台站网络、地球科学超级计算公共平台等,开展大陆和海洋科学钻探,为地球科学基础前沿研究提供先进的公共平台,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更多长期、稳定的支持,培养、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和团队。改革对地球科学基础前沿研究和人才的评价方法,使得更加符合地球科学研究创新发展的规律,为我国地球科学实现跨越发展,建设地球科学强国,支持引领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相关热词搜索: 给我们 启示 格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