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委宣教室副主任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深感报告体现的“十大亮点”,彰显出中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阔步奋进的铿锵足音:
一、自信中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面伟大的旗帜来高举”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报告指出,全党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其中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坚定这“三个自信”,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 这“三个自信”,是凝聚党心民心的精神力量,是走向富强的不懈动力,是实现宏伟目标的铿锵底气,是再创“中国奇迹”的一大法宝!坚持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既增强坚定的自信,又保持清醒的自省,“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二、人民中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人民”是党的十八大会议进程中,被提到最多的热词之一。弘扬以人为本的理念,执政为民的情怀,如一条红线贯穿十八大报告始终。有人统计,在十八大报告中,“人民”出现了145次。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从我们党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付出了最大牺牲,书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实践表明,“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力量,比从群众中汲取更强大。我们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坚持一切依靠人民,“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以人民为出发点来思考问题,“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必须“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三、小康中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基础上,十八大在报告主题中鲜明做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部署。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改,意义非凡,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的飞跃,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含金量”很高。“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毫无疑问,这是一场硬仗,需要我们同心戮力。报告强调:“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如期”两字重如千钧!这是共产党人向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向世界发出的政治宣示,只能如期,也必须如期建成。
四、幸福中国:“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人民幸福,是共产党人始终不渝追求的目标。十八大报告,正是一份透着民生情怀的报告。报告提出,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一个是经济总量指标,一个是人民生活指标,尤其是将人均收入翻一番指标写入党代会报告,彰显了“富民为本”的执政目标;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同步”: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是落实让人民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具体体现;“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无不彰显出国家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的决心。报告高度关注和改善民生的努力,全面、热切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期待,让群众倍感幸福,让百姓对幸福生活有了新盼头。
五、法治中国:“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法治”是贯穿十八大报告的主题词之一。报告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新的16字方针;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要实现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的法治目标。同时,首次提出加强“法制监督”,强调要“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首次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提出,是执政治理理念的升华,也必将有助于解决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人治”观念下的“老大难”问题。此外,在社会建设方面,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最新概括中,也明确提出“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六、公平中国:“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十八大报告中,“公平”也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报告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必须坚持维护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报告首次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公平不仅体现在分配领域,还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报告提出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其中“三个公平”的表述令人耳目一新。
七、改革中国:“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
改革开放,这是我们取得一切伟大成就的强劲动力和根本途径。停滞和倒退没有出路,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改革”出现86次,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均作出了部署。报告说,通过“以一贯之的接力探索”,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同时也警醒全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必须“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 “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推进改革开放“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 “五位一体”的改革,“永葆国家发展动力”。
八、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百姓对“美丽中国”的最直观解读。“美丽中国”首次出现在全国党代会报告,如此富有诗意的词汇,充满了民生温度和民意期许。
九、廉洁中国:“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
“建设廉洁政治”的提法第一次出现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报告指出,在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四种考验”和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四种危险”,必须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必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管涉及什么人,无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同时,明确提出了实现廉洁政治的重要内容和必由之路就是要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干部清正是建设廉洁政治的基础,政府清廉是建设廉洁政治的关键,政治清明是建设廉洁政治的核心。没有这“三清”,就不可能实现廉洁政治的目标。
十、主权中国:“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
报告指出,“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坚决“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我们反对战争,但不惧怕战争;我们决不侵略别人,但要有能力保护自己。要“与时俱进加强军事战略指导,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并首次提出“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凸显了立体式的“大国防观”;强调要“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等等,无不体现出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负责的凛然之气,是一种把“人民放在心中,把祖国扛在肩上”的担当。同时,“我们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同样彰显出一个“责任大国”的自信与担当。
上一篇:公路收费员学习十八大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