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学习第31期”答案一览日前,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召开的学习重要回信精神专题会议上,航空工业沈飞标准件中心三工段钳工、“罗阳青年突击队”代表方文墨说出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年大学习第31期”答案一览3篇,供大家参考。
日前,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召开的学习重要回信精神专题会议上,航空工业沈飞标准件中心三工段钳工、“罗阳青年突击队”代表方文墨说出航空青年的心声。
2012年11月25日,罗阳在随“辽宁号”航母成功完成歼-15舰载机首次起降试验任务返港靠岸后,因过度劳累不幸辞世,年仅51岁,后被授予“航空报国英模”称号。
2013年6月8日,在航空工业党组和航空工业沈飞党委的部署下,航空工业沈飞成立第一批“罗阳青年突击队”,以35周岁以下团员青年为主体。他们在罗阳战斗过的地方,擎起航空报国的旗帜,奋战在产品生产、技术研发、管理创新的最前沿,聚焦解决生产、技术、质量、管理等一线难题,在“急、难、险、重、新”任务攻关中,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罗阳精神,托举起航空强国的梦想。
指尖划过的,是一件件优质产品
有着“大国工匠”之称的方文墨,他所从事的工作“一手托着国家财产,一手托着战友生命”。2003年,年仅19岁的方文墨以全班第一的成绩从沈飞技校毕业,立志成为全国最好的钳工。
方文墨视质量为生命,面对工艺复杂的首件加工产品,他能近乎完美地完成每一道工序。由他创造的“文墨精度”更是解决了一直困扰航空生产制造业的手工高精度加工难题,为新型战机的生产研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他创新提出200余项工艺改进,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数千万元,获批18项国家专利。
第一批“罗阳青年突击队”队员、沈飞十七厂车工班班长孙明,从学生时代起就是一个地道的航空“发烧友”。2001年,19岁的他进入沈飞公司成为初级工,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实操技能突飞猛进,一路成长为厂里的业务骨干。
“我当时就憋着一口气,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在某型号生产中,通过反复攻关,孙明创新研究出一套拉杆机构,成功在数控机床上加工出此类零件,生产效率提高了70%,为厂里年均节省工时开支100多万元。在孙明的带动下,车工班获得沈阳市优秀班组等多项荣誉。
“我理解的罗阳精神是矢志不渝的航空报国精神,是忠诚奉献铸就大国重器的奋斗精神。”沈飞五十五厂车床工孙飞说,“罗阳青年突击队”在工装制造一线,在各型号的攻坚中冲锋在前,成为攻坚克难的排头兵。
双手交付的,是一组组完美装配
获得国家奖学金的优秀大学毕业生“罗阳青年突击队”成员孙志强一路成长为航空工业特级技能专家。
几年前,一个关于阻尼件的难题成为挡在孙志强面前的“拦路虎”。阻尼件是舰载机独有的一种杆类装置,因特殊的制动作用成为舰载机的关键技术之一。孙志强组织团队到现场多次调研,进行高强度“头脑风暴”。他带队摒弃原有的操作方式,将操作人数由10人降至3人,极大提高了准确率和工作效率。这一技术填补了国内舰载机阻尼件功能检测、调试一体化测量技术的空白。
张敏是“罗阳青年突击队”中唯一一位从事管理优化工作的博士。2012年11月,在罗阳精神感召下,张敏加入沈飞公司。为了更好地推进管理体系落地落实,她深入生产一线,为各单位进行管理工具应用辅导、管理问题答疑解惑。张敏立下志向:“要把个人奋斗融入时代大潮,发扬罗阳精神,开拓航空装备事业,培养更多航空接班人”。
10年间,“罗阳青年突击队”成员田芳从一名生产技能骨干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2018年,包括田芳在内的几名“罗阳青年突击队”成员组建了部、总装厂首个劳模创新工作室,管理、技术、技能人才齐聚一堂,立足型号,聚焦科研生产和高质量产品实现。截至目前,工作室已完成近50项国家发明专利(含实用新型)的申报,并将其成功运用到科研生产实际中。
合力攻克的,是一项项高精尖难题
在罗阳精神的感召下,一名名青年突击队员快速成长,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勇挑大梁。
李晓丹、刘艳梅、康凯、匡志华、张永亮是“罗阳青年突击队”中的5位优秀技术专家,他们成为沈飞发展的亲历者、推动者、见证者。
2013年起,沈飞公司向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发起挑战,这在当时是航空产业的一项全新技术,创新难度极大。
技术专家李晓丹成立攻坚团队,带领队员从设备安装调试做起,不分昼夜在现场摸索试验参数,优化工艺数模。经过一次次的试验和改进,不到一个月,便打通了典型工艺样件在公司内的全流程试制,创造了行业内以最短时间实现高端装备使用,并具备零件生产能力的奇迹,为推进航空行业增材制造技术进步作出突出贡献。李晓丹由此成为增材技术的“拓荒牛”。
在自主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中,沈飞三十七厂主管工程师匡志华团队从“零”基础起步,他们咬定青山不放松,最终,自主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了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效率,加快了数字化转型进程。
沈飞工程技术中心总工艺师张永亮参加了航空工业集团三大系列众多重点型号机体平台的研制和批产任务,解决多项关键技术攻关及批产产能提升等重大问题,有效保障了重点型号按时保质保量交付。
“罗阳曾说,航空人的共同梦想是要让中国航空工业在世界竞技舞台上,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再到并驾齐驱。”在特级技术专家刘艳梅心中,罗阳是追寻梦想道路上的一盏明灯,“之前经常深夜看到他深入现场了解生产进度”。如今,遇到技术问题,刘艳梅都是先去现场了解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并确保措施落地实施。
“我已记不清有多少个加班的夜晚,不能陪在家人身边,节假日也经常在单位度过。”对于沈飞公司理化测试中心金相室室主任康凯来说,加班已成为工作常态。十年间,他每年完成失效分析工作50多项,参与课题攻关数十项,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
十年来,第一批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队员最想对罗阳说的是,请您放心,在您的精神引领下,我们攻坚克难、勇攀高峰、顽强拼搏、永不懈怠。
在学习了关于青年工作的思想之后,我对少年中国说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当代大学生能做的,其实有很多。
要不忘初心、坚定信念。当今社会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同时面临的各种诱惑也越来越多,沉迷享乐、没有梦想、没有追求,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标签。做有为青年,就要坚定梦想信念,牢记青年人肩负的使命和职责,无论是家庭兴旺、社会繁荣还是国家昌盛,都离不开我们青年一代的拼搏奋斗。
要明确目标、脚踏实地。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没有方向,何来作为作为青年人,有远大的梦想抱负是值得肯定的事情,但更要明白“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的道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青年人都要戒骄戒躁,立足实际、脚踏实地。要坚定扎根基层的信念,沉下心来工作,消除不切实际的杂念,在平凡的岗位上没有那么多的活力,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砥砺自我,将小事做细、做扎实,把自我的本职工作当成一生的事业来干。
要勤奋好学、勇于创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随着科技提高、时代发展,我们所处的社会时刻都有新的事物产生,以及旧事物的消亡,所以必须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坚定的信仰,做到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坚决同诋毁我党的言论和行为作斗争。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基础知识、业务知识、法律知识、经济知识,丰富自我的头脑;向上级领导、新老同志、基层群众学习,开拓自我的思维,经过沟通取得经验,经过交往获取知识。工作中不能拘泥于单一处事方法,施计用策要开拓思维、逆向思维,换位思考、深入思考,从中悟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和途径。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梦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期望。作为新时代青年,坚定信念,勤于学习,崇尚实干,敢于担当,这样才能走在时代前列,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在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有一支志愿者团队——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
该志愿服务队每年都会在华中农业大学应届毕业生中招募优秀志愿者,以接力的方式向贫困山区小学派遣志愿者,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和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
17年来,该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们一棒接一棒,坚持在百里杜鹃管理区大水乡两所乡村小学——华农大石希望小学、箐山村本禹希望小学支教,他们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如春风中盛放的杜鹃花,映红大山,更映红孩子们心灵。
今年,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接力棒传到第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6名成员手中。
“我自己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小学时也有志愿者老师去我们那里支教,他们带给我很大影响。”支教志愿者胡世灵说:“在大学看了一场以徐本禹为原型之一创作的话剧《牵挂》后,内心深处支教的种子发了芽,所以才毅然来支教。”
作为志愿服务队成员的陈晓娟也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进行支教志愿服务:“我小时候就听说过本禹老师,后来又到华中农业大学上学,更深深被本禹老师的精神所感染,大学毕业后有机会参与支教志愿服务,并且回到家乡,我就报名了。”
有支教志愿者和本地人双重身份的陈晓娟,其支教目的简单却富有深意:“主要是为了让更多跟我一样的孩子,通过努力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学好本领后再返回来为家乡作贡献、建设家乡。”
5月12日,走进百里杜鹃箐山小学教室内,学生们正沉浸在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们的趣味课堂中,有的在认识使用显微镜、有的在观看“人造雪”科学实验,有的则在练习书法。
“给孩子们上课、跟老师们相处的过程中,我越来越适应这里,而且也爱上这里的生活。”来自内蒙古的支教志愿孙涛说:“这段经历是绝无仅有的,支教让我进步,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
支教中,除常规教育教学活动外,志愿者们还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及实践能力,不定期开展素质拓展、手工、绘画、书法等,让山区孩子开阔眼界,激发其学习兴趣。
“在教育教学之外,我们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学知识普及,如园艺种植、生命科学、自然地理等。”胡世灵说:“同时还联系我们学校的志愿者给孩子们开展线上支教,进行科学研究的科普,增长孩子们的见识。”
“山区孩子缺少陪伴,我们就举办蛋糕邦活动,每月给孩子过一次集体生日。”孙涛说。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这是每位队员队服上醒目的一句话,也是他们用行动践行的诺言。
志愿者们用坚守与奉献镌刻了青春原本的模样,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力争用实际行动改变山区孩子的面貌。
胡世灵说:“来这边后,我发现这边的孩子可塑性太强了,他们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想去探索外面的世界,我愿意为他们架起这个桥梁。”
“课堂上讲到西沙群岛、长城、故宫等地,他们就会充满向往,天真又可爱。”接近一年的相处,孩子们变得越来越活泼,陈晓娟很是高兴。
爱的方式各有不同,奉献的心却如出一辙。
年复一年,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一茬又一茬的志愿者接力支教,不止给孩子们带来了知识、开拓了眼界,还用他们无私的爱,鼓励孩子们奋发向上,在他们心里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我觉得他们不仅是我的老师,更像我的知心大哥哥大姐姐。”提到志愿者老师们,六年级的陈垚垚真挚地说:“他们的到来,不仅使我的成绩得以提高,也让我知道了很多课堂外的知识,让我树立了理想:长大后也像他们这样,学好本领后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地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支教期满后,这一批志愿者会离开,新的志愿者也会到来,这其中不变的是他们同样甘于奉献的精神。他们怀揣梦想坚守初心,他们扎根基层潜心教育,是他们为山区教育教学提供源源不竭的动能,为沉寂的校园增添无限活力。
相关热词搜索: 答案 青年 学习上一篇:学术研讨的策划方案优秀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