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通知范文 >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8篇(全文)

| 浏览次数: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材简介:课文主要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二、目标预设:1、初步懂得详写与略写的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郑和远航教学设计8篇,供大家参考。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8篇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第1篇

一、教材简介:

课文主要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二、目标预设:

1、初步懂得详写与略写的作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三、重点、难点:

1、读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内容,进一步感受郑和远航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2、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四、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是学生主体地位彰显的课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要学会自主探究。本教学根据课文的特点,采用录象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进入文本,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充分领略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五、设计思路: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

点拨指导→自主探究

↓↓

点评疏理→交流汇报

↓↓

设计应用→训练实践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3、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及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初步了解郑和及其下西洋的事情,认识到郑和远航的重大意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启发质疑

1、读新词:

派遣身材魁梧健步抱拳浩浩荡荡

赠送扶老携幼瓷器珊瑚惊叹不已

呼啸奔腾咆哮撕咧镇定自若化险为夷

2、这些新词每组都描绘了郑和第一次远航中的一个场景,谁能用小标题来概括一下?(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

3、大家想不想亲眼见识一下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景呢?(播放郑和远航的录象片段)

4、引导质疑:这节课,你最想知道有关郑和第一次远航的什么问题?(学生自由质疑)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一教学环节采取复习导入,激发质疑,整理归纳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化“编者的思路”为“学生的思路”,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自主选择、认真研读

1、默读课文:

默读课文第一段,然后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部分认真研读,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2、集体交流:

a“扬帆启航”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整个场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雄伟壮观)

(2)你从文中哪些语句感受到了扬帆启航时的壮观场面?

a苏州府刘家河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

(抓住“人山人海”“无数”体会场面的壮观,并随时指导朗读。)

b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

(抓住具体的数字体会大船的雄伟壮观,并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宝船”,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c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浩浩荡荡”是什么意思?在这里说明了什么?)

(3)在这部分中,郑和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出示: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齐读,抓住关键词体会交流(威武雄健)

启发想象,指导朗读:

大家想想,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什么?(船队)这是一支怎么样的船队?带领这样一只船队远航,郑和内心会怎么想呢?再读,读出郑和的威武雄健。

映入眼帘的还有什么?(送行的群众,宏大的场面)这么宏大的场面,这么多的送行人,让郑和感受到了什么,他又会怎么想?再读,读出威武雄健。

面对茫茫的大海,面对未知的前途此时此刻,郑和又会想到什么呢?(吉凶未卜)这影响了郑和远航的决心了吗?是呀,你看,他——,你听,他——,

就这一句话,你读出了什么?(威武、自信、决心、庄严)

全班齐读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第2篇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四、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补充板书:26郑和远航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郑和是什么样的人?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4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习。

(2)反馈学习体会。

5.练读词语。(出示投影片)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三)精读课文

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①反馈,交流。

②指导朗读。出示投影片: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b.角色表演。

2.自学第4、5自然段。

(1)分组讨论: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2)指导朗读。

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之情。

②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读一读。

③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④组织讨论,反馈。

(四)略读第6、7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体会: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对郑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3.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五)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主要内容

2.你能试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吗?

3.分小组反馈,交流。

4.总结: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六、教学结束:

1.完成习字册上的练习。

2.写一则200—500字的读后感,互相交流。板书扬帆起航第一次远航友好交流26郑和远航(详写)战胜凶险其余六次远航(略写)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第3篇

教学思路

1、巧用题目,诱导初读感知

2、紧扣结尾,引导细读感悟

3、从读中写,体会写作特色

4、依据标题,指导熟读复述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

读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地的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条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板书:郑和远航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郑和是什么样的人?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 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

2、听读范文

3、检查预习

(出示生字词:派遣 太监 魁梧 抱拳 扶老携幼 瓷器 脱缰野马 撕裂 威胁)

(强调个别字写法读法)

4、指导理解词语:文章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写郑和远航,如万里无云,镇定自若等,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出示词语)

5、请同学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标记问题的答案)

三 交流反馈

1、了解学生初读感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

学生再次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四 指导分段

(提示:课文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假如让你把课文分成两段,你会怎么分?)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指导分层)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总结:我们这堂课初步了解了郑和这个人物,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同学们学得很认真,预习得很充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回到600年前,跟随郑和的船队一起去经历一次远航。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详略精当的写法

3、通过课文,感受郑和等人的不畏艰难、永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识

听写词语

二 精读课文

1、紧扣结尾,引导细读感悟

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

(学生抓住相关词语,朗读体会对郑和远航这一伟大壮举的赞美和对郑和顽强的探索精神的赞颂)

2、读悟课文第一、二、六自然段,体会“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

问题设计:课文是怎样分别具体地写出“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的呢?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回答

(此为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抓住相关词语,朗读体会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

3、读悟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体会以郑和为代表的“我国古代人民顽强对的探索精神”及“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问题设计:从第三自然段,你们读懂了什么?

郑和远航的船队所到之处,情况如何呢?

课文中写了几次风险,分别是什么呢?

(此为本课难点,引领学生通过理解相关词语,体会相关语句描写,联想相关画面等来体会郑和的精神和此次出行的意义)

4、 回归整体

学生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问题设计:你能谈谈郑和远航的意义吗?

(具体的内容可以从第4自然段中挖掘)

三 体会写作特色

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点面结合,详略得当)

四 依据标题,熟读复述

(进行如下指导:1、抓住联系点 2、想象画面)

五 课堂总结

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再读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幕,还能为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板书设计

第一次 扬帆起航

(详写) 友好交流

战胜凶险

其余六次远航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第4篇

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补充板书:26 郑和远航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郑和是什么样的人?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

(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4 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习。

(2)反馈学习体会。

5. 练读词语。(出示投影片)

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自读课文

思考:如果把全文分成两段,可以怎么分?

1.反馈: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二、精读课文

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①反馈,交流。

②指导朗读。

出示投影片: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b.角色表演。

2.自学第4、5自然段。

(1)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2)指导朗读。

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之情。

②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读一读。

③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④组织讨论,反馈。

三、略读第6、7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体会: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对郑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3.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主要内容

2.你能试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吗?

3.分小组反馈,交流。

4.总结: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五、作业

1.完成习字册上的练习。

2.写一则200—500字的读后感,互相交流。

板书

扬帆起航

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流

26 郑和远航 (详写) 战胜凶险

其余六次远航 (略写)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第5篇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月略写的作用。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过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读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内容。

2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在世界上有许多的航海参家,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中国的明朝也有一位的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呢!他的名字说叫郑和。(板书课题)你对郑和知道多少,来说说看。

(二)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派遣太监魁梧抱拳扶老携幼瓷器脱缰野马撕裂威胁

2、指名读。字音:“瓷”、“撕”是平舌音。

“梧”声调是第二声,不是第三声。字形:“拳”上半部分两横,不是三横。

“魁”的“鬼”的“竖弯勾”要写得大一些,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3、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4、指导分段。

(1)课文哪几个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内容?(第1~5自然段)

(2)课文的第6~7自然段又写了什么? (郑和下西洋的次数和意义)

(3)学生划分段落,归纳大意。

5、同座位互读全文。

(三)指导书写

1、撕:左中右结构的字,结构要紧凑。

2、魁:半包围结构的字,“斗”要被“魁”包住,“厶”写得小一些。

3、监:上大下小。

(四)精读课文

1、学习第1段(第1~5节)。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1405年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河码头)

(2)自读第一段,边读边想。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交流,反馈。

(①这些船大,的长150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②船上有指南针、航炸弹图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③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

(3)将近中午,郑和登船准备起航,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什么? (郑和十分自信,十分威武)师:这是一个多么威武而自信的人,你该怎么通过读来体现?训练学生朗读。过渡:宝船起航了,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在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的第4、5自然段。

(4)生自学4、5自然段。小组交流。

①抓住体现各国人民友好态度的词语。

②训练学生在读中表现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感情。

③出示表现海上风险浪恶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边谈边读。

④还有什么困难?这种惊心动魂的场面你能表现出来吗?训练朗读。

⑤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了什么认识?生各抒己见。

2、讲读第6、7自然段。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什么新了解?

(五)回顾全文

1、你能谈谈郑和远航的意义吗? (具体的内容可以从第4自然段中挖掘)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先小组讨论,再全班反馈。

(六)课堂总结

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再读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幕,还能为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五、教学结束

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写一则读后感受。

2、完成课后的描红和临写。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第6篇

设计理念

课上以疑导学,激发兴趣,再以趣激情;
课后以情促趣,引导学生课外学习,拓展深化。通过“读”与“说”的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为学生的自主参与创造有利条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激趣质疑

过渡,出示世界航海家日志里的一段描述。(有关说明郑和远航意义的文字)

1、读了这段简洁的描述,关于郑和远航,你最想具体了解些什么呢?(教师相机帮助总结)

2、你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什么?然后带着这个问题好好读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

三、汇报交流第一个问题

(一)规模之大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

2、启发学习“宝船”这部分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宝船“特别雄伟壮观”并读好)

3、引读总结

在郑和的船队中,这样的宝船就有60多艘,再加上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整个船队共有船只200多艘,随行人员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等,共两万七千多人,船队规模真是宏大呀!

(二)时间之长,范围之广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师生适当地补充介绍一些资料。

2、出示“航海图”,帮助理解“范围之大”,并为后文理解“战胜更多凶险”作铺垫。

3、齐读第6小节。

四、汇报交流第二问题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

2、启发帮助。

(1)“风浪险恶”

体验、感悟、诵读

(2)郑和的船队是怎样战胜了海盗的袭击?

(3)想象远航中的其它凶险和困难。

追问“这些凶险,郑和事先考虑到了吗?

五、汇报交流第三个问题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

2、齐读第4小节。

六、总结课文

1、总结。

2、齐读第7小节。

3、面对郑和雕像,你想要跟他说了什么呢?

七、布置作业

1、以郑和身份写一篇 《航海日志》。

2、推荐书目

《郑和下西洋》。

《郑和——联结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航海家》。

《与郑和相遇海上》。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第7篇

[教材简解]: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有过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郑和七次下西洋,就是其中的一个,它足以令世人骄傲。课文《郑和远航》主要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我国古代出色的航海技术。

像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是历史上所罕见的,那课文是怎么来记叙这样的事件的呢?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至五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郑和率船队第一次航行的情况。

第六至七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写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远航,为促进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贡献。课文第一部分可以分为三层:第一至三自然段为第一层,写1405年7月11日,在苏州府刘家河码头,郑和受皇帝派遣,第一次率船队出使西洋时的壮观场面。(扬帆起航)第四自然段为第二层,写郑和与所到的亚非各国人民进行了友好交往。(友好交往)第五自然段为第三层,写郑和在航行中多次战胜狂风巨浪和海盗袭击等凶险。(化险为夷)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通课文,分清条理,能讲述课文大意,知道课文详写第一次航海经历,略写后六次。明确中心段落。

[重点难点]:

读通课文,分清条理,能讲述课文大意,知道课文详写第一次航海经历,略写后六次。明确中心段落。

[设计理念]:明确高年段学习目标,不逾越,不饱胀,认真落实好第一课时目标。强化初读,引导把握课文大意。

[设计思路]:导入,初识郑和——初读,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新词——再读,理清条理——回归整体。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出示郑和图片。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郑和?

2、一提起郑和,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他七下西洋的丰功伟绩。郑和下西洋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究竟有怎样的意义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郑和远航》。在郑和右边板书:远航。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简单出示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请大家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读通每一句话。教师巡视,参与学习。

2、反馈学习情况。

练读词语。(出示)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镇定自若、雄伟壮观、奔腾咆哮、波峰浪谷、码头、仪器、派遣、双手抱拳、赠送、撕裂、范围。

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还有哪些不理解?

“扶老携幼”借助场景描绘。

“惊叹不已”迁移旧知识,练习说话。

“镇定自若”“雄伟壮观”观察插图理解。

3、同学们,咱们中国的语言,很美,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请你用心去读读这些词语,你的脑子里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来呢?(狂风呼啸、奔腾咆哮、波峰浪谷)

再读这组词语,读出你脑海中的画面来,读出画面的气势。

类似这样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几个来吗?

这就是学习,不仅能正确的读出,还能读出画面,还能想到同类的其他词语。但,学习,还远远不止这些,我们还要把词语放回到课文里,这样就能把词语学活了。谁能回忆刚才你读到的课文,告诉大家,这组词语在文中是描述什么的?(西洋的险恶)

文中哪个自然段是写西洋的险恶的呢?谁来读读这段话。屏幕出示第五自然段。

读了这段话,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西洋的险恶,除了风浪的险恶,还有什么险恶?

再读读这组词语。

4、指名读。(雄伟壮观、浩浩荡荡、破浪西行)这组词语在文中又是描述什么的?

文中哪个自然段是直接写郑和的宝船船队的呢?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

生读,评价

读了这段描写,郑和的宝船船队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规模宏大)

规模宏大:是一般的大吗?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引导用上第二组词语中的雄伟壮观和浩浩荡荡。

读出这种气势来。

5、观察文中的插图,说说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四、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书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郑和七次下西洋课文主要写了哪一次?能把课文分成两段吗?

1、反馈: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意义深远。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五、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1、速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引导概括,第一次远航,其他几次远航,远航意义。)

2、强调远航意义。

3、谁能在黑板板书的提示下,用简洁的话来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

扬帆起航

郑和远航 第一次 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共有七次远航,意义深远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第8篇

教学思路说明:

本课叙事性强,气势恢宏、视野开阔、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目标是流利地朗读全文,并在此基础上,领悟教学重难点,文章以第一次远航的经过为主要内容,理清脉络,做到熟读复述,这是本文的重点,难点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历史意义。

一、 “以情导入”,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望

郑和是一个世界闻名的航海家,更是一个民族英雄。针对学生喜爱英雄、崇拜英雄的特点,创设自由自在的氛围,精心设计导语,叙述英雄的故事,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望,引导学生自主解题,带着问题朗读感知课文,有助于学生快速抓住课文内容。

二、紧扣结尾,感悟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文本交流

本文结尾处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了郑和远航的意义和影响。教学可以以此为突破点理解课文相关内容,引导学生细读感悟,加深理解。

贾志敏老师说得好“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就要求教师要伴着学生学海泛舟,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感悟语言,体验阅读的快乐。

三、想中感悟,在复述中领略阅读的升华

第三、四、五自然段,既有人物刻画,又有壮观场面描写,还有故事,在文本阅读中渗透练习要求,在熟读巩固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文意,大胆拓展,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 由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你们知道1492年发现新大陆的是谁? 对,是哥伦布,而早在明代,我国就有一位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九十多年!他就是——板书“郑和”,他是怎样去那么遥远的地方的,读课题————“郑和远航”,此次航海历时久远,几乎耗尽郑和毕生的时间,远航给中华文化历史留下了灿烂夺目的一笔,生读课题——“郑和远航”

(设计意图:读题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对课题的意思进行了初步的解析)

二、 了解历史地位,感受航海之最。

1、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多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

书上这句话给郑和远航以高度评价,交流,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民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1)指名读句子。教师圈划“大”、“长”、“广”、“ 顶峰”。

(2)“顶峰”是什么意思。(山的最高点)

(3)郑和远航达到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说明了什么?(地位高,独一无二)

(4)指导朗读,读出夸赞的语气。

(设计意图:这一句揭示了郑和远航的巨大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对郑和远航一事的强烈好奇心。本课抓住这一句进行以点到面的分析。学生也能够根据规模、时间、范围三方面有序地学习的 。)

2、解读“规模大”

(1)、导语:为什么说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呢?我们首先学习体会到郑和远航的“规模大”,请大家默读课文,从哪里体会到郑和远航规模很大?请把它划出来。

(2)、交流:出示:“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先进的仪器。”

(3)用笔圈出这段话中的数字。

(4)学生说体会。(可体现出“宝船”的大。)

(5)点拨: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要点:a、这些船大,雄伟壮观,最大的长148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
(让我们想象一下,以我们所在的这幢教学楼来作比,宝船大概有这么大:两个五层楼叠起来的高,五幢教学楼连起来那么长,十座教学楼那么宽。包船真的是非常雄伟壮观啊。)

b、船上有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

(理解“罗盘”)

c、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等。

(6)点拨:船如此装备齐全、华丽雄伟,又如此多,可见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加以具体说明的?(列数字)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抓住数字仔细体会,把握宝船的特征。)

(7)指导朗读。谁来读出宝船的雄伟壮观?(把句中的数字读好,突出宝船气势的雄伟。)

(8)除了船多,你还从哪看出这次远航的规模很大?

(随行的人多:上面载有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送行的人多:人山人海。)

(9)你们看,连明朝的皇帝也参与了,足见它规模之大啊!如此规模的“宝船”队将扬帆破浪,你能看到此时郑和的样子了吗?(学生想象练说。)

(10)是呀,郑和就这样意气风发地指挥船队“扬帆启航”了。(板书:扬帆启航)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自主读文、想象练说,抓关键句、重点词体会感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郑和第一次远航的规模之大。)

3、解读“时间长”、“范围广”

(1)、导语:从哪里体会到郑和远航时间很长、范围很广?

(2)、交流出示: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船队出洋七次,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鬓发全白了。这次航行,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

(3)、自由读一读这句话,说一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4)、师小结:郑和远航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从中国太仓到非洲东岸,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航海事业,他把中国的古代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真不愧为一位顽强探索的伟大航海家。

(5)、指导朗读。

4、解读“友好交往”

(1)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那么他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呢?(板书:友好交往)请大家阅读文章第四自然段,然后用简洁的话来说一说。

(2)指名交流(互赠礼物,商品交易)。

(3)出示“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个个惊叹不已。”再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友好交往。)

(4)小结:郑和所率领的船队是和平的使者,是本着与别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友好往来而去的,绝无侵略扩张之意,所以一路上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出示“郑和出使,促进了……友好往来。”)齐读。

(设计意图:郑和远航是一次和平之旅,友谊之旅,必须让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悟,在想象中体会,在对比中领会。)

5、解读“战胜风险”

(1)郑和远航是一帆风顺的吗?看看郑和在第一次航海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郑和又是如何克服的?

(2)交流(风浪,海盗)

出示“在大海上,……化险为夷。”

(3)男同学读第一句到第三句。

男同学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风浪的凶险)

(4)自己再读读,说说哪些词语表现了风浪非常的凶险?(“脱僵的野马”、“咆哮”、“呼啸”)

(5)请大家留心“扑”这个字,为什么要用“扑”,你们能体会到什么?

(6)除了险恶的风浪,还有什么其它的危险?(还有海盗的袭击)

(7)请男同学再来读读这几句话,要把惊心动魂的场面表现出来。

(8)面对如此险境,郑和的表现又是如何呢?请女同学读第四句。女同学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郑和从容镇定、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富有智慧……)

补充资料:郑和第四次远航在印度洋里遇到了飓风的袭击,船员们被掀得东倒西歪,船有的断杆,有的漏水,有的被打散,船员们都很恐惧、绝望,但郑和沉着镇定,鼓励船员和士兵不要畏惧、退缩,终于度过了危机。

(9)有这样镇定自若,大智大勇的领导者,还惧怕什么?让风浪来得更猛烈些吧!

(设计意图:郑和下西洋的艰难是本课教学重点,此处,通过补充资料,学生大胆展开想象,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在航海过程中风浪之险恶,对体会郑和的智勇双全和郑和勇于探索的航海精神提高感性认识。)

(10) 过渡:郑和还遇到了什么困难?郑和又是怎样克服的?

①交流:遇到海盗,郑和用得当的办法制服、俘虏了海盗。

②你从中又体会到什么?(郑和不怕艰险,机智勇敢……)

(11)小结:在漫漫的航途上,这样的凶险只是沧海一粟。然而郑和没有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智慧的头脑,将中国的美名顺利地传播到了亚非各国。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代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齐读“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开阔了眼界。”

(12)、总结: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确确实实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让我们整齐而响亮地齐读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下文朗读,从中再次感受他强烈的人格魅力,以至对他产生强烈地钦佩之情,也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子孙而骄傲、自豪。)

三、依据标题,指导熟读复述。

1、郑和远航一共有七次,而课文重点描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景,让我们再一起来回顾一下这历史性的一幕吧!

2、请大家默读课文,在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前,分别标上小标题:“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风险”。根据板书的小标题,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3、同桌互说,指名说,评价。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第一次远航的经过,不仅回过了历史,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课外拓展,升华学生情感。

1、我们似乎也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出示航海路线图,在众多的欢呼声中“扬帆启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往”,一次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此时此刻,面对着身着袍衣,手握图卷,神情坚毅,目光坚定,眺望远方的郑和。你想说什么呢?请同学们记下你们汹涌澎湃的情感。

(设计意图:学到这里,学生已对郑和产生了浓烈地崇敬之情,此时播放音乐,感情会得到升华,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下,思绪就会滚滚而来。)

2、小结:说得多好啊!郑和远航让中国名扬海外,如今的我们,学习这种开拓进取,勇于探究的精神,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课题——郑和远航。

(设计意图:最后再次朗读课题,凸显文章的中心,将学生的情感升华与迸发。)

五、作业

搜集资料,向别人介绍郑和的事迹,介绍他的远航壮举。

六、板书

扬帆启航

郑和远航 友好交往

战胜风险

相关热词搜索: 远航 教学设计 郑和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8篇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精选8篇)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