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典籍里中国徐霞客游记观后感范本【优质2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央视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国》播出至今,获得了如潮的好评,节目通过现代人与古代圣贤的对话来碰撞火花,感受古今思想的碰撞与融合,通过文化的传承,领会典籍的秘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典籍里的中国徐霞客游记观后感范文2021【优质2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典籍里的中国,以倒叙的方式出场,在徐霞客探访长江之源头金沙江时,积劳成疾,双足俱废,不得以被云南当地官员派人将其送回老家江阴。他在去世前,与现代人小撒回忆起他“丈夫当朝临碧海而暮苍梧”的壮怀而又辉煌的一生。
剧中穿插剧组扮演者畅谈对人物的把握和理解,以及专业人士的点评。从而使徐霞客执着于山水之间的高大形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公元1587年,徐霞客出生在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一个有名的富庶之家。一个以织布卖布为生的家庭。祖上都是读书人,他的父亲一生不愿为官,也不与权势交往,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受家庭的熏陶,徐霞客年幼好学,博览群书,钟情于地经图志。
在徐霞客未有考取功名时,他父亲鼓励说,没有功名不要紧,但要有志向。徐霞客也没有让其父失望,说出了“丈夫当朝临碧海而暮苍梧”的远大志向,表示要向郦道元学习,游走于山水之间。
而后其父在反抗贼人偷盗时,身受重伤不久去世,徐霞客沉浸在悲痛之中,他在家守孝三年,是母亲的劝导,使他从悲痛中走了出来。自此开始外出游历,实现其理想。青壮年时期首次游历中,完成了十七篇游记,占整个留存下来六十万字游记的四分之一。
天台山遇虎,四月黄山飞雪……这是徐霞客游历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游历阶段中,在他的母亲去世后,为了圆他从小要看长江源头的梦,也为了给母亲一个交代。五十岁以后又出发,而这是他的最后一搏,开始了万里遐征,探索发现了长江正源在于金沙江。纠正了长期以来认为岷江为长江源头的错误认知。此时双脚走废,不得不停止了一生为之奋斗的建功山水之间的伟大追求。
徐霞客一生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
与自然为伍,以实证为言,在三十余年游历中,成就千古奇文《徐霞客游记》,现存有六十万余字。以足为誓,丈量名山大川,以笔代心,记录下对祖国山河永恒的爱。
一个以旅行、探求地理山川河流规律为一生的人,终极一生,不畏艰难险阻,曾三次遭遇强盗,四次绝粮。在湘江遇盗险些丧命。有人劝他不如回去,并要资助他回乡的路费,而他却坚定地说:“我带着一把铁锹来,什么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尸骨呀!”
这种摧不垮的坚定的意志,雄壮豪迈之气概,抒写了人生的精彩篇章。
徐霞客人生之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其志存高远苦其一生的追求,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很多人是不会理解的。
从古至今,也有不少文人墨客,纵情山水之间。有群贤毕至,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流觞曲水,映带左右,抒情言志,信可乐也。有李白洒脱豪放,只是斗酒显诗豪。……
大多寄情言志于山水之间。而像徐霞客这样的到了痴狂的程度却是不多。他是一个勇士是旅行奇人。
是什么力量支撑他的一生追求建功在山水间。无非两点,一是父母的影响。二是对自然山水的真挚的爱。其友曾写诗赞他“寻山如访友,远游如致身”。
当他“两足俱废,心力交瘁”被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回到江阴,江阴探望官员说道:“何苦来哉”,徐霞客回答道:“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崇祯14年(1641年)正月,徐霞客病逝家中。
每年的5月9日,也就是以《徐霞客游记》开篇时间,定为中国旅游日。以此纪念真正的意义上的旅行家徐霞客。因为《徐霞客游记》是我国旅游史及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我国旅游走向世界的重要文化基石之一。
三百多年后的今天,徐霞客的朝临碧海暮苍梧,成为了现实。旅游也成为大众休闲度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尽享美食美景,怡然自得的生活。而旅行家徐霞客矢志不渝的精神,也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奋斗不息,薪火相传。
近期,央视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播出了最新一期《徐霞客游记》,精彩演绎了有“游圣”之称的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的传奇人生。
看了这期节目,相信大家跟我一样有些疑问,比如节目中徐霞客的母亲叫他“弘祖”,徐霞客也自称“弘祖”,那么我们熟知的“徐霞客”这个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徐霞客死前将游记手稿交给好友季梦良整理,那么《徐霞客游记》又是怎样成书并流传至今的呢?除了《徐霞客游记》之外,中国古代还有那些地理学名著呢?下面就跟大家聊聊这些话题。
徐霞客之名号的来由
徐霞客这个名字,我们应该还是比较熟悉的,至少在中小学教材中见过。但看了节目之后,我们发现徐霞客似乎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徐弘祖”,这是怎么回事呢?
徐霞客是今天江苏江阴市人,他们徐氏是当地的大家族,据说鼎盛时期,有十几万亩土地。徐霞客的高祖徐经跟唐伯虎在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间一起进京参加会试,陷入当时的科场舞弊案之中,被终身禁止参加科举考试和入仕做官。此后,他们家族不再热衷于参加科举考试。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颇有祖辈遗风,一生不屑为官,有三个儿子,分别叫徐弘祚、徐弘祖、徐弘禔。所以徐弘祖是徐霞客的本名,而“霞客”则是他的别号。
徐霞客故居
据《霞客徐先生墓志铭》记载,“霞客”这个别号,是徐霞客的忘年交、当时的大名士陈继儒给他取的。陈继儒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画家,最著名的作品就是被奉为“处世三大奇书”之一的《小窗幽记》。据载,陈继儒曾经编纂过一部《奇男子传》,常常感慨当时见不到古时候的那种奇男子。有一天,有人将徐霞客引见给他,他对徐霞客的旅游探险行为非常赞赏,认为这位比自己小将近三十岁的汉子正是自己想见的奇男子,遂结为忘年之交。
《小窗幽记》(中华经典藏书)
索书号:B825/722/17/2020
馆藏地点:中文社科图书借阅室
关于“霞客”这个别号的来历,网上流行的一种说法是,陈继儒见徐霞客眉宇间有烟霞气,出游又经常是朝霞出而晚霞归,所以称他为“霞客”。其实,“霞客”之称,应该还是跟徐霞客经常游历名山大川的行为有关。古人常称山林之中的隐士或仙人为“烟霞客”“餐霞客”,而《霞客徐先生墓志铭》称,徐霞客生下来就有异相,“绿睛炯炯,十二时不瞑,见者已目为餐霞中人”,正暗示了这层联系。无论如何,由于有了大名士陈继儒的推扬,“霞客”这个雅号便流传开来,反而盖过了他的本名弘祖。
节目中反复吟诵了徐霞客的一句名言:“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表达了云游天下的雄心壮志。这里的“苍梧”指湖南宁远的苍梧山,也叫九嶷(yí)山,相传舜帝南巡时就死在苍梧之野,然后葬于其地。徐霞客这句名言,还令我们联想到《楚辞·离骚》中屈原所说的“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在昆仑山上)”。屈原这样说是以仙游神话为依托的,徐霞客的这种豪言,或许也是受此启发吧,这也似乎再次说明“霞客”之号颇有仙气!
馆藏地点:中文文学图书借阅室
《徐霞客游记》的成书与流传
徐霞客一生,凭借一己之力,畅游大江南北,足迹遍及明代的两京十三布政司,相当于今天的十九个省市自治区。他去的很多地方,都是人迹罕至、猛兽出没的荒野,经常风餐露宿,忍饥挨饿,可谓历尽千辛万苦。徐霞客在旅行过程中,还留下了大量记录游历考察情况的日记手稿。可惜他还没来得及整理成书,就一病不起了,于是就出现了节目中他将日记手稿托付给好友季梦良整理的那一幕。
季梦良,字会明,是当时徐家的家庭教师,也是徐霞客的好友。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徐霞客去世后,季梦良不负重托,在王忠纫校定稿的基础上,又遍搜遗稿,分地域加以编集,于崇祯十五年(1642)腊月编成《徐霞客游记》。到顺治二年(1645),江阴屡遭兵火,又发生“奴变”,《徐霞客游记》原稿被“抢散”,部分书稿被焚。后来季梦良又再次整理,《徐霞客游记》遂逐渐以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徐霞客的族孙徐镇整合当时流传的各种抄本,加以校订,才第一次将《徐霞客游记》雕版付印。
乾隆刻本《徐霞客游记》出版后,流传广泛,影响很大,此后大量出版的《徐霞客游记》,多据此本翻刻,增减变化很小。建国后,人们在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发现了一部此前少见流传的《徐霞客西游记》抄本,经专家鉴定,认为是季梦良整理本的重抄本。这个抄本虽然也有残缺,但不像此前的流传的抄本屡经文人润色删改,基本保留了徐霞客后期游记的原貌,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
今天人们常见的《徐霞客游记》,基本都是在乾隆刻本和《徐霞客西游记》抄本的基础上综合整理而成的,总计有六十多万字。
不过,《徐霞客游记》的诞生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与中国古代的地理学传统密切相关的。据《霞客徐先生墓志铭》记载,徐霞客从小就喜欢博览奇书,尤其喜欢读“古今史籍、及舆地志、山海图经”等。可见徐霞客的出游,与他从小阅读的地理书籍是密切相关的。
说起中国古代的地理学名著,首先要说到节目中提到的《尚书·禹贡》,这大概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比较科学的地理文献。其他如《周礼》《尔雅》《管子》《吕氏春秋》等书的部分篇目中也有一些涉及地理知识的篇目。此外还有专书《山海经》和《穆天子传》等。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