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都市广播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以辽沈广电资源整合为契机,确立“关注民生,引领时尚”的频道定位,创新打造微博、微信、微剧“三微”宣传样式,探索艺术化呈现主旋律宣传,原创广播剧获得省市五个一大奖及国家级金奖并成功走向市场,全年生产广播剧100余部(集)左右,其中包括单本广播剧、44集周播系列喜剧和70余部广播微剧。同时创办“捐建盲人有声阅览室”等公益活动,助推频率影响力成功迈上新台阶,被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授予“全国民生影响力十强媒体”称号。
一、2012年创优创新亮点
1. 明晰频率“都市定位”,节目结构更趋完善。
年初改版思路明确,突出丰富频率的“都市定位”,确立“关注民生,引领时尚”的节目宗旨,推出《编辑部的故事》、《开心转转转》、《老林说旧闻》等一批新创栏目,这些新栏目涉及原创广播剧、娱乐、新闻等多方面,改变了原都市广播节目单体娱乐节目一家独大的局面,节目结构更趋完善,都市广播总体实力显著提升。这几档新栏目还受到包括外地兄弟台的关注,纷纷表示要引进播出。
本年度据广告经营部门
总结,广告商在都市广播投放品牌广告全天套播逐月增多,一定程度上说明都市广播品牌广告承载点已经由原来的娱乐节目“一枝独秀”发展到目前的众多品种“多点开花”,都市广播整体节目框架日趋成熟。
索福瑞收听调查数据显示,都市广播市场份额由去年12月的地区第三名,稳居xx地区前一、二名。《编辑部的故事》、《开心转转转》自一月创办以来市场份额持续位列地区同时段第一名。新节目《健康36计》创办5个月,即凭借良好的市场反馈被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授予全国健康品牌栏目大奖。都市广播20档节目的市场份额稳居xx地区广播栏目前50名。
2. 原创广播剧获国家级金奖及省市五个一大奖。
今年,广播剧《幸福到家》获得国家级金奖和省五个一大奖,这是对“xx原创”精神的充分肯定。都市广播在广播剧“xx原创”精品制作和探索创新方面不断取得新成绩、新突破,已连续两届获得省市五个一大奖、连续四届获得国家级广播剧金奖,享誉全国。
省委宣传部领导曾这样评价xx台“郭志英团队”的广播剧:始终紧靠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背景,奏响辽沈主旋律;无论黄钟大吕还是娓娓民声,都上挂重大主题,下接民风地气;艺术上已经形成独特的范式。
在“五个一工程”的倡导下,我们团队在精品制作的基础上,今年,成功实现广播剧生产播出常态化,今年年初开始推出的原创周播轻喜剧《编辑部的故事》获得年度国家级金奖,收听率全年持续位居地区同时段广播节目第一名,创造了广播剧收听数据的全国奇迹。担任全国广播剧大奖评委的福建电台领导在听了《编辑部的故事》部分剧集后主动给我们反馈说:听了你们的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创新之作,宣传频率的品牌,也宣传了自己,培养了队伍,增加了向心力,好,我已向集团各频率推荐,向你们学习!
连续获得国家及省级大奖后,我们团队的原创广播剧再次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xx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凤波亲自打来电话给我们布置选题,鼓励我们充分展现广播剧原创实力,尽快根据xx航空报国英雄罗阳的事迹创作广播剧,让更多的人通过广播剧这一艺术形式,从罗阳的拼搏精神中汲取不竭动力。目前,广播剧《英雄罗阳》(暂定名)原创工作已经启动。
3. 创新插播式“微剧”获全球华语广播大赛创新奖。
今年都市广播率先将“微时代”概念引入传统广播中,以小巧灵活、更适应当代受众需求的艺术形式来快速反映现实。在“都市理想与温度”的大主题下,每月原创微剧6个,每个微剧时长3分钟以内。一批批体现人文关怀、弘扬社会和谐、真善美、信念与理想等正面主题的作品在全天整点滚动播出,最大化利用广播感染力,效果直达人心。
微剧一经推出便得到了听众的共鸣,很多听众找上门来要购买我们制作的微剧光盘,想拿回家去收听收藏。听众盲女林妍说,自从都市广播播出了“呼吁导盲犬可与盲人一同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的主题微剧后,曾一天遭到6辆出租车拒载的她,前不久与导盲犬一起要过马路时,竟有4辆出租车主动停下来,问她是否要打车,并都说是听过都市广播的公益宣传了,所以愿意让导盲犬与盲人一起乘车。
微剧创作从理念到呈现出来的作品,不仅得到听众的认可和喜爱,这种创新也被中国传媒大学等国家级的理论学者关注,都市广播的微剧创意获得2012全球华语广播大赛创新奖,微剧作品荣获全国首届微剧大赛银奖。
4.艺术化呈现“十八大”、“走转改”等主题宣传。
都市广播率先提出“全员走基层”,总监带队,每一名编辑记者主持人都建立了基层联系点。在都市广播例会上,把走基层作为常态业务培训,锻炼提高基础能力,明确要求走基层采访的“三要六不”原则:一要用看到听到的事实说话;二要提炼,找重点,不写流水账;三要表达一种精神,要愉悦,不灰暗,体现主流媒体意识;所谓六不,就是不讲大话,不讲套话,不讲空话,不用专业术语,不用长句,不用倒装句等。
在总监带领下,都市广播全员就近走进社区、学校、市场、邮局、保安等各行各业,熟悉群众语言、学习群众语言,以“短、新、实”的清新文风,采写了一批有吸引力、感染力的优秀新闻作品,这些作品在《小妹说新闻》节目中,以“走基层”专栏形式播出后得到了行业内外的好评。
今年重点将“走转改”艺术化多元创新呈现,记者走基层的采访素材,不仅编发新闻,还将这些新闻提炼出故事核,作为原创广播剧故事源,提炼、丰富、加工成系列广播剧和微剧播出。
都市广播围绕“科学发展成就辉煌”、全国两会和十八大、学雷锋和郭明义、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为民服务活动、辽宁精神、“信用辽宁”、“生态省建设”等开展的重大新闻宣传,不仅在新闻栏目中开专栏集中报道,还创新通过其他综艺类栏目展开多种形式宣传,深受向广大受众好评。
5. 创建突发事件节目储备库,细化三级特别节目预案。
未雨绸缪,今年第二季度,都市广播即主动细化应对突发事件的节目预案,制定了针对不同灾情的三级特别节目预案,同时创新型提出引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丰富应急特别节目手段。
都市广播设置特别节目总的原则是:切准事件与本地目标听众的相关性,区别于中央级媒体的新闻主体,也回避地方交通类广播的路况信息主体,我们的核心报道主题突出情感关怀主线,贴近目标听众的信息和求助需求,平行展开“信息传递”和“民间互助”两个分项,并在每个分项中,展现地域贴近性特色,紧扣事件与本地目标听众和社会公众的关联度,融入情感交流,使整体报道纵横配合,形成合力,在本区域内形成相对的传播强势。
七月开始建立突发事件节目资源库,首期制作一批雨雪等灾害突发事件公益宣传带,内容为普及相关科普知识,体现人文关怀等。宣传带制作好后,存入音频站,名称标注明晰,以备应急调用,为三级特别节目预案做好基础工作。
6. 创建xx首家盲人阅览室,举办关爱残障人系列公益活动。
在“走转改”活动中,我们坚守“关注民生”宗旨,了解大众的真实需求,创办帮扶弱势人群公益活动,力所能及为百姓办实事。
记者了解到,目前盲人通过最传统的触摸盲文书的方式阅读,一本盲文书的厚度至少是普通书籍的5倍,阅读起来十分不便。为此我们发起“捐建盲人有声阅览室活动”,呼吁爱心人士把闲置的电脑捐赠出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募集到电脑近百台。
6月29日,都市广播组织捐建的xx市首家能实现有声读物借阅的“盲人阅览室”在大东区荣乐社区落成。“有声阅览室”通过在电脑上安装特殊的语音软件,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读物朗读出来,极大的方便了盲人获取信息。让盲人也能和健全人一样同享阅读乐趣。在这里盲人朋友不仅能在电脑上“听”书,还能用电子移动设备将这些有声读物存取回家收听。
“都市广播盲人有声阅览室”的建立,为大东区2552位盲人打开了解知识的大门。今后,我们还将在皇姑区、铁西区等地建立多间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室。
5月都市广播启动“关爱残障人士公益宣传”,呼吁导盲犬可与盲人一同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采用多种形式呼吁社会各界:让盲人最好的朋友——导盲犬上出租车、公交车不受限制;通过广播和网络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向社会承诺:我愿意与导盲犬共乘公共交通工具!同时呼吁让聋人朋友们无论在什么公共场所都有字幕可看、让坐轮椅的朋友们上下楼梯都有方便道可走……
此外,6月1日启动的“1034名嘴讲故事”活动持续开展一个月, 15位主持人、5个讲故事小分队,分别走进南宁幼儿园等多所基层幼儿园,与孩子们互动演出,并制作了主持人自己演播的50个精彩儿童故事音频,刻录成光盘送给孩子们,以独特的方式为孩子们送去文化大餐。
半年来,《老茂侃车》、《都市车友会》、《买房听我说》、《吃喝玩乐百事通》、《中国民间探秘》等民生服务类节目都分别举办多场小型听友见面会和自驾游活动,凝聚人气,成功拉动收听。
7. 成功应用新媒体助推频率影响力提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用户突破13万人。
第一,引进微信媒体平台。我们在辽沈广播界第一家引进“微信”,丰富广播节目信息互动传递方式。我们与网络增值服务商合作,引进适于广播编播应用的“微信媒体平台”,通过“微信媒体平台”与海量用户信息互动,功能包括语音对讲、动感表情等,并实现微信音频通过播音台的可播出功能。目前,都市广播微信开通3个月,用户就已突破3万人,使广播的线下互动宣传成功提振广播频率的社会影响力。
第二,创建“都市广播官方微博”。年初,我们率先规范“1034都市广播官方微博”播出规章,安排一名主持人兼任微博日常维护编辑。
我们的思路是因势利导,借力网络来树立广播形象,巨大数量的网络微博用户完全可以通过我们频率的官方微博,发展成为广播听众。通过都市广播官方微博,我们定时发布本频率节目及活动宣传信息;每天2次定时原创、编发励志短文,丰富受众精神文化生活;转发相关职能部门发布的服务百姓民生的信息,并为广播直播节目提供素材;发布、转发民间互助信息,特别在突发事件中,配合广播直播组织救援,并为广播直播节目提供素材。
经过近一年的运行,“1034都市广播官方微博”已经在受众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目前拥有网络粉丝10万余人,每天被粉丝转发的“微博短文”超过100条次。
7月下旬暴雨连连,辽沈多地灾情不断,都市广播及时启动突发事件特别节目预案。直播间里,主持人在直播节目中临时取消部分原
计划内容,插播大量最新预警信息和应急事件稿件;编辑部里,微博编辑密切关注辽沈各大职能部门的官方微博,第一时间得到他们官方消息及时转发,在辽沈雨灾发生的几天时间里,平均每天转发特殊服务信息和原创提示性微博200余条,为直播预警信息发布和突发公共事件报道及时、准确、畅通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们的探索实践证明,传统广播媒体完全可以通过融合网络新媒体、运用新技术为自己开启新思维、新天地,发挥正能量。
二、2013年的工作目标
按照辽沈广电战略合作体计划,2013年都市广播广告经营指标是5200万元,比上一年增幅达53%,广告经营形势严峻,同时广播信号频点及覆盖格局也面临重大调整,广播宣传与广告经营都面临巨大挑战,媒体竞争将更加惨烈。
工作目标:迎对2013新挑战,都市广播将坚持“关注民生,引领时尚”的频率定位,在继承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巩固原有品牌节目,研发推出创新节目,深度艺术化呈现主旋律宣传,精心制作微剧、微博、微信的“三微模式”碎片化插播小节目,创造更多的品牌广告承载点,构筑快乐时尚平台。
重点任务和措施:
1. 明年节目的调整。第一步落实的是充实新闻栏目编采力量,为《小妹说新闻》栏目安排专职述评记者,提升报道深度,做好十八大精神宣传;辽沈情感类节目优秀
主持人小弓主持的情感栏目《一吐为快》回归晚间时段;丰富评书节目播出样式,在全天逢半点播出的基础上,增加部分两集连播时段,组团播出;放大品牌效应,优势栏目《开心转转转》、《编辑部的故事》在晚间重播。待条件成熟后,年内再陆续开设创新栏目。
2. 深化微博、微信、微剧“三微”宣传。进一步规范新媒体的应用与维护,通过细微服务放大微博、微信的信息传导正能量,深化广播微剧创作,继续探索艺术化呈现主旋律宣传。
3. 启动广播剧冲击国家大奖的精品剧目创作工程三年计划。未来三年我们将重点打造一批富有“xx特色”的工业题材广播剧,以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新时代的振兴与崛起为背景,以“xx原创文艺”讲述及“xx制造”推向世界的故事。
4. 加大力量推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大项系列活动,如继续开展“捐建盲人有声阅览室”等公益活动,助推频率影响力提升。
存在的问题:
第一,关于频率资源。
由于辽沈广电合作体向广电总局申报“频率覆盖调整计划”,目前有一批频率因不规范而停播,连带影响到都市广播。
近年来作为地区收听率前一二名的都市广播,频点“1034”的呼号已成为无形的品牌,“1034”已成为都市广播的代名词,如果都市广播弃用FM103.4而改频播出,都市广播的市场品牌建设势必将重新起步,在这个品牌重建过程中,明年增幅巨大的5200万广告创收面临冲击,对xx台在辽沈地区的广播市场份额也将产生一定幅度的损失。
鉴此,建议总台保留FM103.4给都市广播继续使用,并创造条件提升FM103.4发射及覆盖。
第二,关于人事用工。
都市广播现有员工27人。编播能力弱、不能胜任一线主体栏目主持8人,占总人数的30%;女主持人12人,平均年龄30岁,未婚育7人,年内结婚3人目前1人已怀孕待产。未来一两年内, 7名未婚育女主持人相继婚育休产假,我部门将严重减员,造成主持人缺岗。且目前夜班节目执台多由主体栏目主持人轮流加值夜班,个别主持人白班主持加夜班执台,
工作强度确实大,遇有单位时间内多人病事假,岗位安排难以调剂。
建议总台允许以“临时用工”方式解决部分一线人员缺口问题,特别是录播节目执台岗位可聘用临时人员顶岗,并通过“稿费”方式,给予顶岗人适当经济报酬。这部分支出费用可使用
部门编播成本预算。据了解,在这方面,北京台曾为频率返聘部分原技术部门退休职工,担任录播节目的播出值班员,因他们精通直播间设备操作,完全胜任操控录播节目播出岗位,效果很好。
相关热词搜索:
工作总结
广播电视台
广播
年度
都市